午夜福音心得:談死亡

不敢直視死亡

我一直在我的文章裡提過不少次的存在主義。我覺得最容易近入存在主義的書,是托爾斯泰的這本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這本書比想像中短薄,而且非常好讀。大意是寫一個在俄國法官,在升職後,在裝潢新家時,不小時傷到了腰,但卻病倒了。他躺在床上,感覺他周圍的人(妻子、孩子、同事)對他的痛苦都沒有人理他。他覺得自己終要孤獨的死去。他最後意識到,他的重心,都在工作上。文章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離童年越遠,離現在越近,那些歡樂也就變得越渺小、越可疑。這是從他在法律學校上學的時候開始的。在法律學校倒還有某些確實美好的東西:那裡有歡樂、那裡有友誼、那裡有希望。但是到了高年級,這些美好的時光就變少了。……然後這一切亂成一團,美好的東西變得更少。以後美好的東西又更少了些,越往後越少。…那為金錢的操心,就這樣一年,兩年,十年,永遠是這些老套。而且越往後越變得死氣沉沉。正如我在一天天走下坡路,卻還以為自己在步步高升。

好像也是很多人的感受,隨著年紀的增長,好像最快樂開心的時候都在童年,剩下來的日子,就是在錢跟生活裡掙扎。別人看到你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高,但是你卻離歡樂和生命的意義越來越遠。

伊凡.伊里奇就在這種困惑中離開了人世。

伊里奇說:「在生命剛開始的時候,在那兒,有一小點光亮,以後便越來越黑暗,而且黑得越來越迅速。與死亡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午夜福音:銀鼠

Netflix有個成人的動畫,叫《午夜福音》,它其實是podcast訪談的內容重新製作、重新剪輯的。所以眼睛看影片,耳朵配聲音的看法會覺得很怪。應該是耳朵為主體,眼睛為輔。在第八集,是作者Duncan Trussell訪問他罹患癌症的母親,並在去世前三周的訪談內容。

生命是條河

他的母親也是心理治療師,她是這樣看死亡的,她覺得生命是條河流,有某個力量,是我們無法克服的,那不如就順著河流,不要去對抗。如果你也不抵抗、但也不想順流而下,你就在這河岸邊,像個旁觀者,‪最後困在河邊的一堆樹枝裡‬,全身都是蚊子‬
,‪假裝河邊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

如果你順著河流,你就可以感受到河流的仁慈、仁慈的現實。現實中的外在世界和你自己的內在世界,都不停地在改變。你用你平常的思維你感受不到、你可以用冥想去感受,即使一分鐘也好,你可以在普通意識和超越時空中,來回穿梭。

活在當下,‬‪把過去和未來都擺在一邊‬,感受自己的身體‬。‪從內心感受自己、認識自己。就可以在奔向死亡的生命河流,感受到愛、感受到這宇宙的仁慈。‬

冥想是你在河道上的一條船

我們好像都活得理所當然,覺得自己應該是活著的,但其實這個世界、這個現實、這個河道,每一項東西都會消失又出現,人也是出生又死亡,這是常態。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特例。但現實就是這個世界不斷的變化。

‪有一句話,我不知道是哪來的‬
‪說冥想是為死亡做準備‬
‪我覺得沒錯‬
‪冥想是為死亡做準備的一種心靈練習‬

‪有一部分你能控制‬,‪有些東西你可能無法控制‬
‪你的房子垮掉,但你沒有保險‬,‪你失去一切,這你無法控制‬
‪但你絕對能控制自己‬,面對那種情況的反應‬
‪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就能更容易對此做出回應‬,‪不只是重複那些反應‬
‪因為房子終究會垮掉‬,那就是人生‬
‪房子會垮‬ ‪無法避免‬ ‪沒有辦法‬
‪但如果你想想這輩子‬
‪你的房子垮掉的那些時刻‬
‪其實都是人生轉捩點‬

死亡,和伊里奇沒有學到的

她的兒子問她,要怎麼面對心碎、死亡?
她的回答也很簡單:「就哭啊」

就真的哭出來,真真誠誠地去面對自己的脆弱, 有些人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荒謬的事情,就是想要偽裝自己的堅強、不想要去思考自己有一天會死、自己有一天會和他們所愛的人說再見。因為不想要自己受傷,就不想要打開心房。
但怕痛、不受傷真的好嗎?這個痛、這個傷,就是貨真價實的愛。

‪面對死亡,勇敢面對‬
‪就算你會害怕,也要勇敢面對‬
‪那不會傷害你‬
‪看你能學到什麼‬
‪死亡是了不起的老師,而且免費‬

最後,作者的媽媽是這樣跟他告別的:

鄧肯,那種愛是不會消失的‬
‪這是另一件你會發現的事‬
‪我也許會提早離開這個存在的平面‬
‪但愛永遠不會消失‬
‪這點我非常確定‬

托爾斯泰筆下的伊理奇和鄧肯的母親,我想,他們唯一的差別,就是有沒有感受到生命中的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