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昨天朋友圈開始出現友人們變成不同的性別,還有各種政治人物變成娘子軍的搞笑圖片。好像變成女性之後,這社會變得溫暖很多。
今天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多點包容,都變成溫暖的人。我先來告解一下,先來說聲對不起。我以前小的時候,也曾經跟著大家,一起去嘲笑講話有點溫柔、打扮有點中性的同學;高中的時候也常常開性別的玩笑。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心裡面,會覺得如果我不這麼做,那被嘲笑、被排擠的人,會不會是我?只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不夠勇敢。但是,如果寫這篇文章,可以去啟發至少和我同輩之人,他們的下一代、還有下下一代,就會有更好的環境。
再次向過去被我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玩笑或排擠的同學/朋友,說聲對不起。那個時候的你們,辛苦了。
性別不是只有男生女生而已
性別不安在精神科的診斷準則裡,這是符合先進國家在「性別認同」議題裡面的去疾病化的努力。性別不安是指「在個人所經驗/展現的性別和指定性別之間顯著不一致,持續至少六個月」。跨性別(transgender)是一群很廣泛的稱呼。
在小孩,可能從3歲開始就有可能有性別認同上的想法,在12歲之前,男孩有觀察到大約有10%會有性別認同的議題,女孩約有5%。在DSM-5的報告裡頁,成人男性約有0.005%~0.014%, 女性約有0.002%~0.003%左右。
目前有幾個假說,有一個通行的說法是在大腦發育過程,因為性激素剌激的不同,而發展成的。基因部分,目前沒有什麼特定的基因被辨認出來。在腦科學這一部分仍然還待更多的研究。
鑑別診斷
小孩在性別不安診斷(簡寫DSM-5)裡面,過去六個月符合6項:
-
強烈渴望成為異性
-
強烈偏好異裝打扮
-
強烈偏好跨性別的角色
-
強烈偏好典型異性玩具
-
強烈偏好異性玩伴
-
強烈拒絕典型的玩具、遊戲
-
強烈討論個人的性器官
-
強烈渴望個人所經驗的性別之主要或次要性徵
並且有其他功能的減損(苦惱、學業、社交)
小孩如果有被診斷性別不安,長大不一定會成為跨性別者,根據研究,大約有一半的人,長大之後會去認同他們自己被指定的性別。
治療
現在在精神科的治療,並不是把小孩改回來他本來的指定的性別。而是希望他們的不安感可以減輕。長期的不安感(可能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同儕的污名化),有可能會有憂鬱、焦慮和衝動控制方面問題。如果有接受手術或是荷爾蒙療法,都要經過一定的評估。
結語
我是男生/女性和我喜歡男生/女生,可以組合出很多種可能,性別認同/性別傾向,不再是A或B,而是一種線型的連續變動。除了醫學外,在法律、社會民間、還有運動賽事上,都需要再去調整。而這個Faceapp變男變女的風潮,希望也可以讓大家更去包容和自己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