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小孩-參加暖暖蛇短期學校
今年暑假,太太和我們決定做一個小小的實驗,打算給孩子一個「無聊」的暑假。因為工作的性質,剛好可以試試看放飛他們 […]
你有打過小孩嗎?1 前陣子在露營的時候, 和許多家長談到體罰的事情。 有個家長說,他的小孩現在讀幼稚園, 實在
體罰小孩的7大後果:最新醫學文獻回顧 Read More »
後疫情的網路世代,你準備好了嗎? 這幾天和家長聊天。我發現,世界比我來得更快了。 已經是我在後面追趕世界,而不是我跑在前面了。 我不太願意承認,網
孩子使用網路的安全:10招教孩子保護自己 Read More »
最近公共電視的一系列的微電影,都是關於教育、教養的。無論是《孔雀》、《貓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茉莉的最後一天》,通通都是在講台灣要求課業下,所產生的問題。追求卓越沒有什麼不對,人生下來就是想要變得厲害,就是想要被他人稱讚。但我們的價值觀是單一的,就是學測或是基測或是指考會考的那幾科,那幾科考的好,才會是好孩子,無論是媽媽遙控器裡會畫畫的小偉,茉莉的最後一天會寫小說的孩子,貓的孩子裡,溫柔的阿衍,《孔雀》裡頭,有設計天份的劉巧藝。他們都陷入了單一的價值觀裡頭,只有考上好大學、好學校;只有通過考試,才能證明你的卓越。阿德勒的自卑假說,我們人都是自卑的;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孩子更是,他們需要額外來的勇氣,來和世界戰鬥。貓的孩子裡的小圓媽說:「肚子餓,怎麼跟這個世界戰鬥!」但是,無法和世界戰鬥的不是肚子餓、也不是請家教老師來揍小孩就可以和世界戰鬥;世界戰鬥是需要勇氣的、是需要和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結。
今天想要來關心一下爸媽和家長們。這系列的影片,我覺得要被關心的不是小孩、要被責備的不是爸媽;沒有人是要被責備的,沒有人做錯事情。所有的家長們都是愛孩子的、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無論是媽媽遙控器裡業務員媽媽、貓的孩子裡被家暴的媽、茉莉裡讀完博士在家帶孩子的機、孔雀裡打零工讓孩子讀私校的媽,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不要有任何苦難、可以成為人上人,卓越、幸福、快樂。
但這些劇裡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快樂的。沒有一個有好的挫折容忍度、平穩、樂觀、愛學習、責任感、創造力……沒有心理健康的爸媽,就不會有心理健康的孩子。
前陣子把 河合準雄 的一系列的書全部都看完了。對於他所有的著作,特別挑這一本出來寫是因為,這也是我個人從小就有的感受,還有自己有小孩之後,透過小孩的眼光看世界。陪著小孩讀書、講故事書、看繪本,也常常會有:「哇,這個神奇的世界」。或是只有小孩子才有的magical thinking。在這個現代世界,長大之後,因為什麼都有科學的解釋,一切事物都被除魅化,我們不再相信有聖誕老公公,或是好鼻師、虎姑婆等等。無論是本土的鬼怪傳奇或是因為全球化之後而流通的童話故事,在榮格學派來說,都是我們精神的原鄉。台灣的台東大學有 兒童文學研究所 ,每兩年會北上台北開假日的在職專班。如果有像河合準雄這樣,把台灣的繪本,做一個完整的統整,說說台灣自己的文化精神、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我們之所以吵吵鬧鬧、之所以沒有共識的各自划各自的船。我們要怎麼定義自己?
故事具有魔力。那是醫學根據或科學事實所不具有的活生生的力量。
你信嗎? 我信,最好你也是。
為什麼要讓小孩讀繪本?故事的不可思議 Read More »
這是我在當別人父親之前寫下來的文章,那時候以為多看點電影、文學,當個文青父親,可以給小孩帶來點什麼。可是我錯了,並沒有誰可以改變誰,最後改變的都是自己而已。
看了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的 boyhood,是說花了十二年,從六歲拍到大學,每年暑假都要找 Ethan Hawke 和這個小童星,拍上幾段,真是很浩大的工程啊。不過有了《before sunrise》等三段式的拍攝,我想導演就是擅長拍這種關於時間的多變,在不長的人生裡頭,無論是 before sunrise 的愛情變化,或是這部,十二年由小男孩變大人,父子之間情緒的變化。Ethan Hawke,無論是在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和 before midnight 裡頭,甚至是這一部,都是追著他人生的成長、人生的改變去拍攝的。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作者是 Julie Lythcott-Haim,他在 youtube上有個短短的演講。不過今天要講的不是只有這本書。而是一個想法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你希望你的小孩長大之後成為什麼?
「我希望他能健康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但大部分人真正的做法或想法反而是:
如果你不相信,不然我們來查查看這些所謂人稱資優的孩子表現的如何?來看看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