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如何思考

聰明人如何思考?1周內重新打造思維模式、運用理性大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7OpgAiwaQ

拒絕當溫水裡的青蛙

如果今天水滾了,你還要在溫水裡面嗎?今天如果你的產業前景不好,你仍然要繼續做嗎?如果你明知道自己對醫學沒有興趣,還要繼續念嗎?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從小到大的考試裡,譬如說段考或是前陣子指考才結束。在考試時,總是會有幾題選擇題,到底要選A還是選B,或是你當你寫完,第二次檢查題目時,總是會有幾題想要改答案?你肯定懊悔過「早知道當時候就不要改了」。但總體而言,改還是不改來得好?

答案是改比較好。大規模的研究調查發現,有1/4把對的改錯的;有一半的人,把錯的改對的;總體而言,改了,比較容易對。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覺得「改錯了?」
我們會有「直覺偏差」(first-instinct fallacy)

我們的大腦習慣不要去思考、思考是耗能的。能「自動導航」、能用直覺的事情,大腦都不想動腦。這就是「認知懶惰」(cognitive lazziness)。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有人現在還是使用傳統手機、有人電腦還停留在windows XP、有人還是要每天讀報紙。讀得不是懷舊,而是因為學習和適應新的東西,需要動腦,很累人。

 

3種模式:傳教士-檢察官-政客

Adam Grant在書中,把人分成兩種,一種叫「傳教士-檢察官-政客」模式,一種叫「科學家模式」。
大部分的人,開始有了某個信念/意見/想法後,一開始像傳教士去宣教,一個拉一個。見人就講信上帝好處,再來就會進入檢察官模式。開始和人爭辯,並且找證據,贏得一對一的爭辯,最後,當信的人越來越多時,就會進入政客模式。宣傳政治理念,想要贏得很多人的支持。這個模式相對輕鬆,簡單來說,你只要努力去宣傳你自己本來相信的東西就好。

而另外一種模式,不是我們大腦喜歡的,叫做「科學家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要去做實驗、去證實假說,並且發現知識。這個過程,很容易發現自己本來相信的東西是錯誤的,而要去更改。無論發現、更改自己的信念,都是不舒服的。有人做了這樣的實驗,把創業比賽分兩組,其中一組教他們如何有科學精神,另一組就教傳統的創業教學,過一段時間後去比較,發現「有科學家模式的」賺12000元, 而控制組賺300元。控制組比較輕鬆,去宣傳他們本來相信的事就好。此外也發現「科學家模式」組更常在創業的過程更改本來的營運方向(49% 比21%)。

說到這,你願意放棄你本來的想法了嗎?
你說你的想法最客觀,沒有偏見。
對了,有個實驗也提到了,最常見的偏見就是:“我沒有偏見”。

我承認我的想法一定有偏見,我願意拿出來討論,並且承認錯誤。

你是有自信沒能力?還是有能力沒自信?

常常有人告訴我們要「有自信一點」,但自信大於能力,就是變成嘴炮王。最近奧運比賽,就開始有很多言論發表,當初球應該要怎麼打,就可以得金牌,好像大家都比選手和教練來得厲害,這就是典型的「armchair quarterback syndrome」;而另一種極端,就是「冒牌者症候群」,覺得自己是假貨、覺得自己不行。而當我們開始有經驗,就又失去了謙遜。我們常常不知道怎麼做人,一下子要我們有自信、一下子要我們謙虛。「有自信地謙虛著」(confident humility),這是可以練習的、也可以學習的。看看世界頂極的運動員,他們都有這樣的特質。越強大、越謙虛。

如果你還一下子學不會,那至少當個「有能力沒自信」,少一點點自信,可以讓

  1. 讓我們工作更努力
  2. 讓我們更聰明地工作
  3. 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聰明人會這樣思考:爽啊,我又做錯事了

什麼是智慧

圖源

下次犯錯時,大聲地說:「太棒了!我又做錯了!」當你做錯,表示你過去習以為常的自動模式是錯的,可能有需要改正。譬如你自以為自己開車技術不錯,但卻常常撞車,可能要想,其實,你的開車技術可能遠低於平均。常常我們自己在事業上若是有所小成就,就會以為我們在各方向都做得不錯。譬如,有許多醫師都自以為是投資高手,卻常常慘賠。這種現象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這虛幻的優越感,曾榮獲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或是有人常常會說自己智商157、說自己過去考試多風光時,要想想

  1. 要把自己現在和自己過去分開,過去成就不代表什麼
  2. 把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分開,當你的想法錯誤時,不代表你整個人都是失敗的。
  3. 學習尤達大師說的:你必須學習如何忘記你所學的。才有辦法使用原力

聰明人是怎麼吵架?是要輸贏還是要溝通?

我們常常都在和別人意見不合,政治上、宗教、或是公共政策上。你當然可以大喊「不服來辯」,但很多的時候,我們吵架、我們辯論,不是要輸贏。而是要讓事情前進。公司、團體,常常也都有爭論的時候。永遠記得,是「任務爭執」,而不是要破壞關係的。爭論要能成功,第一是先找到共通點,和對方跳舞,而非對戰。再來,不是用越多證據對方就會相信你,反而是少數幾個重點,對方比較聽得下去。下次,如果要和人爭論時,先從「任務取向」的觀點,再來找出和對方的共通點,並且,用少數幾個觀點就好。

如果你有在看棒球,「洋基 vs 紅襪」隊,如果請雙方的球迷,去形容對方,你想想看形容詞會不會不一樣?對,都是用同樣不好的詞去形容對方。你看不出來哪些是洋基說紅襪,哪些是紅襪罵洋基。同理,在政治上敵對的雙方,說來說去,罵來罵去,大家都是同類型的人。你說這兩隊的人,平均起來,有什麼差別嗎?下次,覺得自己是某某隊、某某類的人,可以先把自己拉遠一點,想像自己是太空人,用鳥瞰地球的觀點,或許,你不再那麼生氣氣。

聰明人如何說服別人改變

使用動機式晤談法,我之前的一系列文章有提到

  • 你為什麼可能想改變?
  • 你有多想改變?以一到十的分數來表達程度的話現在在幾分?
  • 你怎麼沒有選擇更低的分數?
  • 想像你已經改變了,那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
  • 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很重要?
  • 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動力,並且,專注於任何微弱動力跡象。人都會有改變的可能。科學內容若加警語或是限制條件,反而會讓一般民眾更願意相信,而且保持開放的態度。譬如,最近的疫苗猶豫,要做的,不是怕民眾知道可能會有副作用,而是多去討論,並且告知「打疫苗來防疫」這件事,有前提和其背景的。同理,當你要去說服別人時,不用怕讓別人知道你這個前提的限制條件,你越是願意開誠佈公,願意相信的人會變多的。大家相信的是你的誠心誠意。最好的討論就是放下情緒,人們比較願意再想想,討論才會有進展。

聰明人不會去抵押孩子的人生

“不要問孩子,你長大要做什麼?他們回答大夢想,你會潑他冷水說「不可能」,但萬一他回答的是做得到的,譬如醫師、律師,這麼小年紀,就得抵押人生在這件事上面,萬一不能贖回呢?又或是長大發現有更好的、更想做的事呢?”

那怎麼辦?

不!要!問!

人生不會只有一個職業、也不會要求一個職業要做到底。一邊工作一邊學的時代來臨了…Adam Grant的前一本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就是講要如何教學生去挑戰學問;而那些學校成績好,是表示符合體制需要;但在職涯上表現好的,是b級的學生;他們不怕做錯,成績好的學生怕做錯。我們要鼓勵我們的孩子,草稿很爛、拍得影片很無聊…,只要不斷重複地做,就會變好。不要追求一次完美,而是寧可先做再說。「我犯錯,因此,我有學到」(I err, therefore I learn)

總結:你可以怎麼做?

  1. 個人
    • 像科學家思考(抗拒去宣傳一個思想,先冷靜分析一下)
    • 找反對自己意見的資訊
    • 不要過度自信(避免Dunning-Kruger effect)
    • 擁抱懷疑,享受犯錯
    • 從別人身上學習
    • 建立自己的挑戰圈,而不只是舒適圈
    • 不要逃避有建設性的衝突
  2. 人際互動
    • 當詢問別人的意見時,多問「如何」,而不是「為什麼」
    • 找出「共同的」基礎
    • 說服別人,不要用太多理由;強調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 不要怕把問題複雜化;不要簡化問題,把警語和注意事項標出來
  3. 教育
    • 鼓勵孩子創作,不要嘲笑他們的畫作(可以重覆畫蝴蝶,直到變漂亮為止)
    • 不要問他們長大要做什麼!
    • 不要追求單一「最佳解」
    • 把十年計畫丟了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