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鬱劑到底有沒有用?血清素假說失效是真的嗎?

憂鬱就是大腦血清素不足?

在70-80年代,當抗憂鬱劑新出來的時候,那時的醫師、科學家相信,只要補充血清素,我們的大腦就可以恢復平衡,即使到現在,有時在診間,為了治療上的方面,多會採用這樣的說法。讓人誤以為或許是因為「化學上的不平衡」;而這個不平衡,也讓科學家們花了很多時間,企圖找到和血清素製造相關的基因,但都無功而返。另外一方面,抗憂鬱取得大量而且非常有效的臨床成果。從20世紀初期,佛洛伊德開啟了精神醫學1.0的談話治療之後,70-80年代,可以說是精神醫學2.0,血清素假說,有它的一席之地。
而我之前的文章,抗憂鬱劑的作用,不只是提升血清素,就有提過,在2021的Cell期刊就有抗憂鬱劑會讓腦中的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上升。

什麼是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我之前的另外一篇也有介紹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介紹(BDNF),也有提過它和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息息相關,想像大腦是一棵樹,而BDNF是水。沒有澆水,樹會枯萎啊。我目前在診間在解釋時,都是採用這樣的新假說。還有其他的假說,即使,血清素和憂鬱症的關係不是那麼穩定,但是抗憂鬱劑仍然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機轉。

血清素假說證據不足?

故事的起源是這樣的, 在2022年,知名的molecular psychiatry上刊出了:

huge research effort based on the serotonin hypothesis has not produced convincing evidence of a biochemical basis to depression.

我們的文獻回顧發現,目前大量建立在血清素假說用來解釋憂鬱症的生物化學基礎,沒有任何可信服的證據。

這件事情引起了一片譁然。知名的新聞期刊在2022年的10月也做了專題的報導,希望醫師們和社會大眾們要省視自己使用藥物的狀況,甚至在診間要求停藥的個案數量也上升中。到底我們要不要繼續使用藥物?目前治療的方針有沒有改變?藥物真的有效嗎?

精神醫學3.0

這篇研究的出現,象徵著精神醫學3.0的開始。不是你腦中的化學不平衡,而是有更多的機轉被探索出來;而藥物仍然是最有效且最有實證的方法之一,雖然它過去的假說目前可能是需要修正的。在2021年的NEJM上,約有1400多位長期使用抗憂鬱劑的個案,分別停藥和繼續治療,一年後發現,停藥的復發率是56%,持續使用的是39%。沒有使用藥物治療的風險仍然遠遠高於持續治療。

精神醫學3.0有納入更多的治療模式,譬如重覆經顱磁刺激術(rTMS),是新治療的首選,活化大腦特定的腦區和使用磁電轉換的方式來讓大腦的BDNF增長。而另外一個新假說是「抗發炎假說」

情緒低落是你的大腦發炎?

在新冠肺炎的疫苗和藥物發明出來之前,曾經有段時間使用抗憂鬱劑(fluvoxamine)來治療covid引起的發炎反應。抗憂鬱劑在發炎的過程中1,有調節的作用,可以讓發炎反應減緩2

星形膠質細胞假說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大腦的一種神經膠質細胞,可以維持細胞內外離子平衡、修復大腦的損傷3。它可以調控鉀離子在細胞膜內外的變化,因而達到讓情緒穩定的效果。

要不要吃藥?要不要停藥?

2022成人憂鬱症治療指引(NICE GUIDELINE)裡有提到,如果有藥物治療,建議使用6個月以上。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使用6-9個月是可以減藥或慢慢地停用的。長期使用下來,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就像是在 正午惡魔 裡說到的:

有的人服用SSRI會胃部不適,偶爾也有人頭痛、疲憊、失眠或昏昏欲睡。不過主要的副作用仍是降低性慾。……大家往往不理會性功能這方面的副作用,認為和嚴重憂鬱症比起來不重要……儘管如此,這類副作用仍令人難以接受。

其實可以多和醫師溝通藥物的副作用,長期使用下仍然有停藥的可能性,NICE的指引裡,也把一些非藥物的方法,運動、談話治療等等在輕微憂鬱的狀況下,當成第一線的治療。在BMJ的評論裡,有提到當醫療人員和病人之間有良好的互信,才有可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你的憂鬱症已經是第二次以上的復發,或是情緒更加低落,抗憂鬱劑仍然是目前科學下,最有成效的。即使它研發的原理和假說被挑戰,但它的成果和效果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延伸資料

1 Wan, M., Ding, L., Wang, D., Han, J., & Gao, P. (2020). Serotonin: A Potent Immune Cell Modulator in Autoimmune Disease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1.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immu.2020.00186

2 Dionisie, V., Filip, G. A., Manea, M. C., Manea, M., & Riga, S. (2021). The anti-inflammatory role of SSRI and SNRI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 review of human and rodent research studies. Inflammopharmacology, 29(1), 75–90. https://doi.org/10.1007/s10787-020-00777-5

3 Della Vecchia, S., Marchese, M., Santorelli, F. M., & Sicca, F. (2021). Kir4.1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Cells, 10(10), 2628. https://doi.org/10.3390/cells1010262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