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同理心就是我看到你了
我還記得剛開始練習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性會談時,有一次,我覺得自己準備的很好,個案的每個症狀、預後、還有什麼時候生病、什麼時候住院,我都問得非常清楚。報告我自認為我報得不錯。但是督導醫師一句話,讓我整個信心跨了下來。他說:「你在會談的過程中,你有去同理你的個案嗎?」
督導醫師說:「他說著家人去世的時候,你有注意到眼淚在眼框裡打轉嗎?你有考慮過,他其實是想了很久,才跟你說這件事的嗎?你知道一個人,心裡有多苦,而且那樣的苦,在心裡面反覆地一直想一直想,想到受不了,才會有自殺的念頭和計畫,你有感受到嗎?」
當時的我的確沒有。因為我滿腦子都想著學理、想著知識、想著我要追求完美。
在醫學的學習過程,除了精神科之外,其他的科別,或多或少,也都會要求醫者要有「同理心」。
這是每一個精神科醫師在訓練的過程中,一直被要求的:「要有同理心」。沒有同理心,口試也很容易就不通過。
但偏偏問了年長的醫師,沒有人可以好好回答,什麼是同理心、要怎麼訓練?可以後天學習嗎?
沒有一個人有個標準答案,或是有個方式可以改善的。
直到我看了萊斯醫師(Dr. Helen Riess)的書和演講。她是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科醫師,她有一套簡單的小技巧。
其實很簡單,叫做ABC(acknowledge, breathing, curiosity):
我承認(acknowledge)在進入一個情緒有點難度,我先好好地深呼吸(breathing)來管理自己的反應,再運用我的好奇心(curiosity)來得到更多資訊。
如果當時的我,可以在訓練時裡面的緊張,讓深呼吸,穩住自己的情緒、再多關注眼前的個案,而非單純的資訊蒐集,或許督導醫師的意思是這個吧?
把對方當人看
最有同理心的藝人是誰你知道嗎?
答案是金城武,因為他在池上的田邊,騎著單車,在大樹下說: 「I see you」。
同理心其實就是真切地看見對方。
要感覺到同理心,首先你需要將另一個人視為人,擁有和你相似的思想、感覺和情緒。
當某個人有些不討喜的特質,如臭味和奇怪的行為,就可能在別人心中失去人性,無法對他感到溫暖或想要幫忙。這現象叫「去人性化」
把對方當成是圈內人,而不是「非我族類」
萊斯醫師把同理心用七個英文單字來當做同理心的教學訓練(E.M.P.A.T.H.Y)。
- E是四目交接(eye contact): 看著對方,表示你關心
- M是臉部的肌肉表情(Muscle of facial expression): 注意自己和對方臉部的細部表情
- P是姿勢(Posture): 人的姿勢會表達他的內在情緒
- A是情感(Affect): 學會詮釋對方的表情
- T是音調(Tone of voice): 注意音調的高低、說話的速度、音量的大小,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說話情境
- H是完整地傾聽對方(Hearing the whole person): 積極聆聽,試著不中斷對方幾分鐘
- Y是你的反應(your response): 聽完對方的話,你的肢體和生理訊息是什麼?你有接受到對方的嗎?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很小的孩子不知道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心智、思考和感受。我家小孩常常和阿公阿媽視訊,他們還小的時候,都會拿著自己水果要餵他們吃一口。他們會覺得在視訊對方的阿公阿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食物。他們還沒有辦法知道,其實在視訊對面的阿公阿媽,是無法得知他們目前的水果是什麼味道。他們還沒有建立起「心智理論」。一直要到小孩5歲左右(或更大),他們才會慢慢知道。當我們可以知道別人的感受和我們不同時,我們開始可以去猜測別人的想法、動機、情緒等等。這樣的認知同理心,可以讓我們用別人的視角看世界。尤其是,當你覺得對方和你是同一群的,你更容易用你的視角去同理他們。
數位的同理心
emoji顏文字和gif動圖的出現,讓平板而單調的網路世界,再多一點點同理心回來。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不妨在下面留言,留下去的顏文字。臉書和推特等,也有越來越多功能支援emoji和動圖,讓只是單純的文字,變得更生動。希望未來的社群網路,可以更動態、有更多的表情。
找回你的同理心
當同理心最為困難的時候,正是你最需要想一想,是什麼阻止你產生同理心?問問自己,你是否尊重(respect)對方,這個英文字正是「重新看一下」的意思。
對別人全然的專注是最大的讚美或禮物了,傾聽意味著傾聽全人。不只是他們說的話,也是他們說故事的脈絡。放下你的手機、耳機。
自我同理心
看見自己
正念可以協助我們更有效地自我調節情緒,不帶批判地接受當下的經驗。當易怒、無法撐住時,拿起鏡子看看自己,問自己是否失去同理自己需求的能力。自我照顧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相處,成為更好的伴侶、朋友、父母、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