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鬧,是你的問題還是他的?

身為父母的焦慮

我記得我稍大一點的時候,我父親告訴我,當他開始當父親時,他常常會去請教他同事,可能他同事有小孩已經讀得不錯、也教得不錯,總是用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他一些事情。他也會在報紙上,如果看到不錯的文章,總是會剪下來。那時的我還是不父親,無法理解那種焦慮,甚至當時也不覺得是種焦慮,而只是小故事、父子的對話錄而已。如果我的孩子長大,或許有一天,我會告訴他,當初,我也是很焦慮,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另外一個生命的到來。

先處理好你自己

當小野獸們不到一歲時,他們只的吃喝拉撒睡,基本上你和他們說什麼,他們也聽不太懂。他們也只會哭和傻笑來做為對你的回應。那種無力感和挫折感,還有半夜要起來處理小嬰兒喝奶、陪睡不著的小嬰兒玩耍,想著今晚大概又不用睡了。這些無眠無力的夜裡,哪裡來的時間再考慮小孩啊。自己都筋疲力盡,這些書本、這些聖經教科書、醫師們、育兒專家們,都告訴你,愛是永無止盡,你要加油。但誰來關心你啊?

上述可能是我自己的心聲、可能也有人有相同的想法。太好了有伴了!但我想要一巴掌打醒有上述想法的人,你長大了。你是為人父母,當初你爸媽也是這樣自己走過來的。不要想再成為小孩,有人會幫你發落好這一切。你說你是沒有準備好,不小心生下來的。人生哪個階段會等你準備好才開始啊。你還沒有想好,人生就已經一直前進了。不要再想過去如果可以怎麼樣,沒有小孩的話,我的生活就可以……,這種假議題都不可能成真,請直接面對你自己的人生。或許可以找找朋友聊聊、和自己的爸媽請教,或者經濟狀況許可,請個幫手來幫忙。但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是你的問題還是小孩的問題?

小孩再大一點,我們總是可以用我們的生氣、用我們的權威、用我們的力氣,壓著他屈服。要他聽我們的、要他在位子上坐好吃飯、要他在我們滑手機的時候安靜、要他們在我們疲累不堪的時候,不準哭出聲音來。我們把我們的問題,丟到小孩的身上。他們沒力氣反抗,也無能反抗,所以他們只得聽從我們的。小孩不乖時,先不要生氣,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是因為你之前在家沒有好好教,在外面吃面要坐好、是你之前不花時間好好溝通,告訴他哭不能解決問題,有什麼事,我們大家一起討論。所以他出來時讓你難堪了。你也不是故意的啊,你只是一時氣憤打了他一下下而已;你也不想情緒失控,但他在外面太丟臉了;是小孩太番了,這種小孩就是要揍一下,才知道乖……

你有察覺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嗎?是你想要大叫出來,發洩一下你在工作上的挫折和你的疲倦,所以趁著小孩不乖,可以藉由權威,把心中的不爽吼出來?或是你想打人,找個出氣筒,剛好小孩生氣,可以打他一下?

如果下次有機會,在生氣打人之前,如果還有理智的話,如果還有個一秒鐘的電光石火,先 hold 住,想想,你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是此時此刻真的太危險了,一定要立刻制止他,或是你要告訴他這件事情的嚴重程度,或是他已經太過份了,你要讓他知道超出你們設定的範圍了。所以你要生氣、你要打人、你要罵人。還是, 你只是想單純發洩情緒而已?

和小野獸溝通

不能打、不能罵,這樣怎麼教小孩?電視常常在上演、新聞常常在告訴你,學校老師不能打、不能罵,所以一代不如一代,諸位如果是有小小孩,我想我們的年紀差不多?回想一下你國高中時,你一定有被揍過,無論是藤條打得大腿或是手掌火辣辣的感覺,現在閉上眼睛都還能記得、或是當眾被老師叫起來、身上掛狗牌一天的羞辱感。覺得如何?你還記得當下的心情嗎?那種想反抗、雙拳握緊,但也無能為力的感受。或許當下的確是你的不對,你也知道錯了。但,被打被罵的你,心情如何?

如今,各位都是大人了。如果這樣的感受這樣不堪,為什麼還要再加諸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要讓他們從恥辱中學習?我不知道什麼樣教育的方式才是最好的。這也沒有經過隨機雙盲實驗,到底打不打、罵不罵好不好?總之,我相信這一套,我相信,我不想要的感受,我如果可以的話,我不要加諸在我孩子身上。

小孩子是會模仿的。一出生就會偷聽偷看著你的一舉一動,你怎麼和他人互動?怎麼和他說話。他都在學習著。

先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

  1. 如果是一歲以下的小嬰兒,那他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是要去滿足他。安全和可以健康長大是你首要考量。餓了嗎?或是尿布濕了?或是生病?

  2. 再大一點,小孩可以自己用非語言或是簡單語句時,表達他想要的東西,譬如要吃餅乾、要玩玩具。如果不給就哭。怎麼辦?

    • 你的問題:你有設定什麼時候可以吃或不能吃嗎?判斷是?小孩可以知道吃飯前不可以吃,還是你以前他哭就給,所以他哭是你造成的?
    • 小孩的問題:你的確設定好規範,也告訴他:「我知道你想吃,但現在要吃飯了,要等…才可以」。如果是這樣,就不要理他
  3. 把玩具玩了一地不收:小孩的問題。這時候的你,不是生氣大叫。而是帶著他一起收拾,或是讓他知道,不收拾。明天就一天不能玩。

紀律、規則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潛規矩,譬如誰去煮飯?誰去丟垃圾?你和你的家人,都有一個默契,教小孩也學會這個默契(潛規則),而且大人們也要一致。你們要知道在小孩的面前,也會有一定的規矩。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什麼時候可以玩?什麼時候要乖乖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吃餅乾?還是你們讓小孩學到, 只要我哭就什麼都有 ,或是讓他不知所措,反正就哭哭看,或是大吼大叫試試看,反正沒有就算了,或是頂著被打的風險,說不定有糖吃喔。

從自己的一致和環境下手

小孩常常哭鬧,你也已經常常打他、罵他,也不知道有沒有效。有想過嗎?是不是自己表現常常不一致,小孩也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去面對你;或是你沒有告訴他,你可以用說的喔,用說的,也可以達到目標喔。你可以溫柔地說:「我教你,下次,你可以這麼做……」

小孩的克制力,可能不太好,譬如你最近想要讓他戒喝奶,但你的奶瓶就放在他看得到的地方。你不想要讓他常常吃餅乾,但餅乾隨處可見,甚至你還常常當他的面吃給他看!

還有一招也不錯喔。可以讓小孩分散注意力,找別的東西讓他們分心,過一會就忘記他們要什麼了。

Time out,暫停一下

不打不表示就允許小孩胡作非為,還是有些正確的規則要告訴他。要告訴他凡事都有界限的。或許第一次講不聽,但講了十次二十次,隨著他長大,他會知道;他可以理解。但如果小孩情緒來得太大、已經無法控制。可以用這個 time out,讓他離開一下房間,或是大人離開他一下。或是請他去角落一下。這個一下看每個孩子的反應和孩子的年紀。可以是十秒,可以是一分鐘。對小小年紀的他們,一分鐘是很長很長的時間概念。但無論多長,請注意現場安全。

給選擇,並教導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小孩子不吃飯怎麼辦?長輩常常會說,讓他餓一下就知道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要讓他整晚都沒飯吃,要讓他知道,你選擇不吃飯,也不代表有餅乾吃。你不吃飯,那就可以等一下去房間暫停一下等等……你也可以試著問他 A 怎麼樣?B 怎麼樣?C 呢?好不好?或許年紀太小無法有什麼好的選擇。但是這樣做,是告訴他,你可以選你要的,但是你要負責。

「你」怎麼樣…V.S. 「我」怎麼樣

你怎麼都這樣啊 的句子常常出現在日常生活,由於是生氣時,用手指著小孩。你你你……“你怎麼又不吃飯?”、“你怎麼又把東西用壞了啦”。或許是口頭禪,但”你”開頭的句子,聽起來有點責備的語句。如果改用我開頭呢? “我注意到你不想吃飯”、“我看到你把東西用壞”,身為大人,開頭的句子用”我”,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時,和小孩子做的事件分開。讓他知道,你是針對他的所做所為,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

針對事情,不要針對人

我們常常會說:「你這個壞孩子」、「你很皮耶」、「你不乖」。各位所說的針對小孩子個性的評論,說不定都會成為真實的預言。如果換成這樣說呢?「我不喜歡你做這件事情」、「我有點不開心,是因為…」。把小孩做的事情和小孩整個人的好壞分開來看。你的小孩也不會因為沒吃飯就變成壞孩子。要讓他了解到,做了這個事情,大人們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身為大人的你,不開心是因為這件事情,而不是他們整個人怎麼了。

教他如何表達情緒的詞語

繪本、巧虎、水果冰琪琳、故事書、玩偶這些看似讓小孩打發時間的東西,讓他們不吵你的東西。如果有機會陪他們一起看,可以說給他們聽,告訴他這是巧虎生氣。這是水果奶奶開心,你可以透過輔具教小孩學會更多的詞語。有時候他們的挫折來自不知道怎麼和你溝通、不知道怎麼說,乾脆用哭的。和他們建立你們自己的詞語,理解他們的神奇小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 跟他說話 ,千萬不要因為他聽不懂而不說。他不是不說,而是在學,學著怎麼表達,模仿著你的情緒、你的語句。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多和你的小孩自言自語、讀書給他聽,陪他看卡通。

鼓勵不是稱讚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鼓勵的力量, 裡頭有怎麼去鼓勵小孩。坊間也開始有不少書再寫這個議題。簡單地來說就是稱讚有獎賞物,小孩會為了這個獎賞物而去努力(譬如吃完菜菜有餅乾、乖乖有糖果)。如果真要給獎賞,也請記得要隨機給予,才會有正向加強。不要讓小孩有預期心理。如果今天在外頭,沒有糖果怎麼辦?沒有餅乾怎麼辦?

  1. 尊重你小孩的決定。(譬如小孩自己挑自己今天的衣服出門時,請不要說,這樣穿好醜)
  2. 肯定他的特質。(每個小孩個性不一樣,沒有什麼是最好的,讓他成為你自己,不要說別人家的小孩都怎麼樣,怎麼我們家的都…)
  3. 和小孩說謝謝(譬如他幫你拿杯子、或是用拖把想幫你拖地,雖然你還是要再拖一次才算乾淨…,但請說聲謝謝,幫爸媽省點力氣)
  4. 看到他的進步,給予鼓勵(好棒喔,越來越會拿筷子了)
  5. 讓他知道你們很愛他

打或不打

打或不打,每家的學說很多,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但我相信阿德勒等人本主義的說法。我的選擇會是不打,我在 阿德勒學說整理,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都會想要和其他人有聯結、但如果我們失去了勇氣怎麼辦?聯結怎麼而來?失去勇氣的人、有自卑情節的人,就不想和社會有聯結。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在阿德勒的觀點裡是這樣的:我們不要用嚴厲、不要用嘲笑,這樣的情緒會讓孩子失去勇氣;相反地,我們要用鼓勵,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自立。如果孩子偏差了,又打又罵又責備,孩子只會加重”自卑情節”。

如此一來,就會失去信心、開始在現實退縮。一個地方沒有得到優越,就會想要從別得地方得到;於是就是有偏差的行為產生。因為在他們的想法裡,這是他們超越自卑的唯一解。

後來的學者把這些不良行為分門別類成以下:

  1. 追求權力
  2. 引起注意
  3. 報復
  4. 無能

他們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所以想要透過上述的行為來讓你引起注意。如何引導他們的不良行為往好的方向。就是我們該做的。至於這幾個行為,或是怎麼做。大概就是前面說的這些方法。如果有機會再細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