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成為強運的人?

那天和同事聊天,聊到一些工作和成功的關係。他的大意是這樣,我們很努力沒有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也都很努力,那誰會成功呢?只有那前面百分之五的那群人,那群人就是運氣比我們好一點點、再好一點點,累積下來就是前面的人了。這句話,我不知道怎麼反駁,但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我很久。恰好最近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success and luck》 by Robert H. Frank,好幾個朋友們都在討論這本書,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它看完了。

這是個勝者全能的時代

winner-take-all

只要你比同領域的其他人,好那麼一點點。你就贏了。譬如微軟的 windows 就是比當年的蘋果好那麼一點點,成就下來,就是巨大的差異。作者在這本書提到,因為基礎建設的興起,大家更可以去知道什麼是好的。譬如以前你能選擇的店就在你的生活周遭,但是現在,因為低的運費、還有網路可以連得更遠。你可以上網去比較、你知道那裡有更好的東西。對,只要好那麼一點點,你就可以比別人得到更多。

有人會擔心,那怎麼辦?世界要被大財團吞掉了?

作者這麼說:

Creative people have never faced better opportunities to display their talent.

因為網路可以把大家連在一起,你可以有更好的機會和更便利的方式,讓其他人看到你。只要你夠優秀的話。在你談論運氣之前,先問你自己,你夠不夠優秀?想辦法,讓自己比其他人好那麼一點點;有沒有什麼方面,你可以增加自己的相對優勢,與其想著怎麼好運,可以花更多努力,在你可以在什麼小地方,再比人家好一點點?小小的一點點優秀,就可以透過網路、透過 Matthew Effect(馬太效應) ,取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醒醒吧,你沒有你想像的優秀

Almost 70 percent of the faculty surveyed at one university believed themselves to be in the top 25 percent of their colleagues with respect to teaching ability.

作者提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有大於 90%(確實數字我忘了)自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有超過一半。但怎麼可能呢?還有在大家裡,有 70%的人自己覺得自己在前 1/4 的成就裡。這個叫 Lake Wobegon Effect 。 既然你沒有這麼優秀,那也不用再討論你有沒有運氣好了。或許運氣好很重要,但沒有足夠的優秀,運氣讓你成功的比例就更低了。

underestimate good fortune’s role in success, while being too quick to embrace bad luck as an explanation of failure.

同樣的,這樣錯誤的想法,也會出現在運氣裡頭,很多人自以為優秀,但其實是因為運氣好。 人們會在自己運氣好的時候,以為來自於努力和優秀;而在失敗時,很容易歸因於運氣不好 。 作者認為,這樣,會讓你在失敗時,不知道要先檢討自己,而一再重複錯誤;而成功時,都以為是自己厲害,而忘記感謝社會的付出。

作者提到他在尼泊爾定居時的管家,他覺得很優秀,可惜他不識字;但如果出生在美國呢?他的管家或許會有更好的成就。我們今天能在這裡寫文章、看部落格,一定程度也是來自於我們的運氣好,出生在好的國家、有好的起始點去累積我們的成就。作者還有舉例,如果你有名車一台,回到 18 世紀沒有柏油路的時代,有名車又如何?又開不快。很大一部分,我們的成就是來自於前人的累積、國家社會的福利制度才有今天我們的成就。因此,作者認為,大家繳稅時,要心存感激。不要有太多相對剝奪感。

Headwinds: easy to illustrate

作者舉了一個騎自行車比較的時候,我們如果逆風時,會很有感受,覺得環境所造成的逆境;但是在 tailwind(順風)時,就忘了其實有風在幫助我們,覺得都是我們體力超好、騎得超快。(We’re just going to be more aware of those barriers than of the things that boost us along.)我們會在失敗時,花了很多時間、精力,求神問佛,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這麼倒楣;但我們成功時,不會覺得為什麼我們這麼好運;而會覺得都是我們自己努力得來的,不是其他人幫忙,不是因為所在地的社會基礎建設好,所以我們才會有今天的機會。我們不會這麼認為。就會陷入了:可憐的我/因為我值得這樣的想法( the evidence into a “victim me”/“deserving me” narrative ).

作者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是成功人士了,要記得,你的成就,雖然來自你的努力和優秀,但是如果沒有運氣,你可能什麼都不是。(you can have talent, perseverance, patience, but without luck you will not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人生這麼長,什麼都可能發生

如果用機率來看,單一事件,譬如中樂透,或是發生一連串好運的機會,實在是太低了。但是人生有好幾十年,而且地球上有這麼多憶人,總會有個人這麼幸運全給了他。所以不要不相信有運氣這件事情。就是有人會這麼好運。而你也有機會,因為你的人生也好長好長。作者也提到經濟學上常說的:there is no free lunch. 這些好運的因素,有些是外在的,你看得到、你可以分析;但有更多是你無法分析、無論是來自於你過去的努力、他人的幫助、社會國家的資源;或是你用你自己其他資源和機會換來的。

忍住,不要吃手中的棉花糖

我們還會有一種錯覺,就是覺得他人很幸運,自己怎麼都得不到呢?或許有一個原因是,你選擇了立即、看得見的報酬。而不願意花精力去投入在那些 現在努力,可能要好多年後 才看得到成果的事情。所以你覺得那些人好幸運。就是常常在各種書籍提到的 棉花糖故事 ,你願意多等十分鐘後,再多能一顆嗎?放大到成人世界,就是你願意多等個幾年,才去收獲這個成果嗎?忍受多年的沒有報酬?

  1. Many researchers have argued that self-control problems often lead people to choose immediately available rewards, even in the face of far more valuable alternatives that require waiting
  2. In contrast, the corresponding rewards come only with many years of delay, if they come at all. That disparity strongly discourages current effort, even when the potential future rewards are enormous.

我們好像一直在這裡提到好運,所以說,我們可以不用努力了?坐等好運?當然不是,作者認為:

If you’re focused on luck’s importance, you may be more likely to think of excuses to avoid that effort and instead hope that fate will intervene on your behalf.

你如果都覺得是運氣,你就不想要努力了。越不努力,就越不會有好運來找你。他建議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我們的人生:

對於過去的成就,我們心存感激;但對於未來,我們要把想要的成就,付出更多的努力。(regard yourself as the sole author of all your future achievements and as the grateful beneficiary of all your past successes….)

好運也來自你的好人緣

是不是有常常聽到這樣的好運,我因為某某的介紹或是拉拔,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奇怪,怎麼不是我?你會不會有這樣想?想說好運怎麼總是常常不在我們身邊,為什麼不是拉拔我?我沒有好運氣。就又陷入了, 成就來自努力,失敗都是壞運 的想法。

by making you a more attractive potential teammate, the mere fact that others think better of you may also make you more likely to prosper in purely material terms.

要讓自己成為 好用的人 ,讓自己可以為他人所用。就是別人有機會去拉拔你。

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結:

We’ve worked hard, but we’ve also been luck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