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學習如何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

你有學習的困擾嗎?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也必須學習如何學習?

讓我們對此多做一點了解吧!

Focus mode V.S. Diffuse mode

思考的形式

兩者對於學習都很重要

但重點是如何在這兩者間有效率且快速的轉換

使用彈珠台來做一個形象比喻

img
這不得不說我小時候超愛玩的

學習如何學習 Read More »

面對腦內的喪禮

Headspace 今天騎車上班的途中,聽了一場很精采的 NPR TED Radio hour,今天聽的主題是Headspace 。我覺吸引人,很專心地聽了一整個小時。裡面有五個整理過的,關於心理健康的議題。如果有興趣,可以一聽。不過今天會拿出來講的,是這個人:Andrew Solomen ,前陣子他的書《背離親緣》 有在台灣上市。不過關於這本書又是另一個故事。今天會提到他是想要說一些事情。關於憂鬱症的故事。Andrew 不僅僅是同性戀,而且還有閱讀障礙、還有之前十多年前得過憂鬱症。我很喜歡他在 ted talk 上說自己病發的故事。你不會覺得他好可憐喔,怎麼這樣。他說這些故事也不是為了要讓你覺得他好可憐,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個曾經發作過數次,終於開始願意吃藥、開始做好幾次的心理治療。終於走出來的故事。在裡頭,沒有什麼批判醫學、沒有批判自己的故事。在講台上,他講得很平舖直敘,但就是很吸引人。 我找到了電台中提到他早年的書:the noonday demon,早年有中譯本《正午惡魔》,現已絕版。好想讀讀他的文字。他是怎麼透個文字來描寫這個疾病的。 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刻(Worst moment in our life)

面對腦內的喪禮 Read More »

如何讓自己成為強運的人?

那天和同事聊天,聊到一些工作和成功的關係。他的大意是這樣,我們很努力沒有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也都很努力,那誰會成功呢?只有那前面百分之五的那群人,那群人就是運氣比我們好一點點、再好一點點,累積下來就是前面的人了。這句話,我不知道怎麼反駁,但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我很久。恰好最近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success and luck》 by Robert H. Frank,好幾個朋友們都在討論這本書,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它看完了。 這是個勝者全能的時代

如何讓自己成為強運的人? Read More »

別讓新年計畫害死你

別再訂新年新計畫了 2017 年又要到了耶。生活周遭又開始有許多什麼年曆啊,還有坊間也開始出現各種筆記術,如何做好新年新計畫。還有網路上大家紛紛許願。 好像誰的新年新計畫下的越宏偉高大,來年就會過得越好 ,但實際上是大概都是「頭燒燒,尾冷冷」,大概跨年許一次、除夕在許一次,過元宵節就什麼都忘了。你下定多少次決心要減肥?要戒菸、要讀多少書、要交到男/女朋友、要學一門新的語言、要寫文章。請問,完成了幾項?一年又一年,每一次的沒有完成,你都替自己找藉口,不是工作太忙啊,不然就是這不是我真心想要的、我還有更好的事情要做。 既然是這樣,那幹麼訂新年新計畫?浪費時間、浪費人生。 還不如去廟拜拜許願就好 。 而且每一次的沒有達成,都讓自己心情更加不好、更讓自己沒有信心。那幹麼訂呢?不如就好好過日子,一天過一天,日子也過得相安無事。

別讓新年計畫害死你 Read More »

集中營的醫師告訴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集中營裡的精神科醫師 Viktor Frankl 是當時有進入集中營,並且幸運活著回來的精神科醫師。他在進去之前,就開始構思他的 logotherapy ,意義療法。也是後來存在治療的先行者。在入營的第一天,他的手稿當然被沒收,找也找不回來來了。不過他提到他當天就穿上其他「隊友」的衣服,裡頭剛好有一張書頁,可以讓他速記些什麼。 他把整個過程,寫了這一本小小的書,中文譯名是《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在裡面,生存是唯一要考量的事情。而死亡就在他們的前方,甚至,當生死成為了 機率 ,一切都是由其他人決定。除了自己的身軀,其他的外在都要被遺除,沒有任何的可能性。這樣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只有每天的痛苦。戰爭什麼時候結束?有人會來救你嗎?沒有人知道。他把自身的經驗和觀察,覺得在集中營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集中營的醫師告訴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Read More »

從電影 inside out 聊聊完整的人生

尋找完整的自己 去年的電影《Iniside out》(譯腦筋急轉彎),裡頭的小女孩,和自己的五個情緒。去年看完這部電影時,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但怎麼樣也無法說清楚自己的意見,於是就先放了下來。最近又有機會重新省視自己。我在這裡,用些阿德勒和完形治療的觀點,來說說這個電影,還有這電影裡頭,可以有什麼帶著走的。 完整?什麼是完整? 我看了一下 ptt 上大多數人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寫說:我似乎不再那麼討厭我自己的「憂憂」。無論是誰,無論你有什麼樣子的情緒,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一個部分。完整的你,就是如何讓自己可以更完整地去包容無論哪一個部分的你。那都是你。阿德勒會說:一個人是不可以分割的;而完形也強調使情緒得已圓滿。都強調 holism (整體論)。 Riley 的 core memory 有聯接到不同的小島,有朋友島、曲棍球島、誠實島、家庭島、搗蛋島。這些島嶼加起來,就是 Riley 的人格。單看任何一個都不是 Riley,而一個完整的 Riley 就是這些完整的島嶼。

從電影 inside out 聊聊完整的人生 Read More »

自由開放來自於混亂:讀《Messy》

Messy 這本書好像還沒有繁體中文版?不過是《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同一個作者 Tim Harford的新書,Messy。裡頭有一些新的觀點,和我們傳統覺得混亂就是不好,要想一切方式變得整齊。這裡有一些新的觀點。相信很快就會有中文版的。如果有興趣,可以在 tedtalk 上有一小段演說(有中文字幕)。 混亂就是多樣性 There’s a lot of empirical data to show that diverse cities are more productive, diverse boards of directors make better decisions, 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are diverse.’ 這裡提了很多大自然的例子和人類的城市以及生活周圍的點點滴滴來告訴你,混亂,其實是不錯的。但很多時候,我覺得混亂 一詞可以改成 多樣性,如果整齊是要求全部一致的話,作者提到,我們要保持的多樣性,才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之所以是人類重要的演化,是因為城市很亂(很多樣)。 Perhaps it’s as simple as joining a new group, learning a skill or pastime with strangers. Perhaps it’s taking an extended trip to a distant city, somewhere where everyone is a stranger. 城市裡有很多陌生人,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很多的學習、很多的服務,都是城市裡才有可能產生的機會。因為混亂、因為很多新的不同可能性,產生更多可能的聯結。我們聯到更多人、學得更多、得到更好的服務。 還有森林,我拿台灣的針葉林來說,都是在日本時代所種的,本來不是這樣的單一物種的森林,而是更多元、更多樣的。裡頭是舉其他國家的單一物種森林,但是好像沒有賺更多,反而因為只要有一種蟲害,就會可以讓整片森林瓦解。 Diverse economies, like diverse German forests, are more resilient. Most of us know that monoculture is a risky idea, and would scoff at the hubris of replacing an entire ecosystem with a single species every society needs its outsiders to bring new attitudes, ideas and perspectives. 無論是社會、城市、森林、國家,應該都要鼓勵多元。譬如移民問題,或許德國在移民問題上,應該要更開放。美國偉大也是因為開放。我們小小的台灣島,也要對周圍國家保持更開放的態度和更開放的政策,才有可能有更多新的可能性。 混亂的大樓 Steve Jobs 在 Pixar的時候蓋了一個大樓,只有一樓有廁所,希望大家可以上廁所的時候,可以多多交流,更有創意。這立意良好,不過似乎成效有限。但是也蓋得美侖美奐啊。有什麼不好嗎? 到底怎麼樣的大樓才會是最好的?請最好的設計師?最舒服的空間,有很多電動玩具、吃不同的零食?或是有什麼秘密嗎? Each had failed to realise that what makes a space 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 and, to turn to the concerns of modern business, inspiring and productive – is not a sleek shell or a tastefully designed interior. Indeed, it may have very little to do with how a building looks at all. 如果想要讓員工更有創意,或是工作環境更開心,更多的產出值,要怎麼做? The empowered office was a great success – people got 30 per cent more done there than in the lean office and about 15 per cent more than in the enriched office. 不知道 empowered office 要怎麼翻譯才好,不過可以說成是,只要我喜歡,想怎麼改裝都可以 的辦公室。譬如你想要你的桌子都是粉紅色的hello kitty, 或是你想要種樹、養魚。甚至,你想要一整面牆 都打掉 也可以, 有嗎?有這種辦公環境嗎? 有, MIT 有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大樓,生產許多諾貝爾獎的大樓,building 20 因為是簡單蓋的,裡頭也沒有分學系,有空位就填位置,所以常常你隔壁的教授和你是完全不同系別的。管路外露,想要怎麼改就怎麼改也不用申請了。牆很擋路,放不下裝置,想拆就拆,不用申請。 就是這種自由(混亂)可以有更多的創意。 The best option was to let workers design their own space. (At that point, it made no difference whether the space they created for themselves was sparse or enriched Google wasn’t successful because it built the toy-filled Googleplex. 這句話真是說得太好了。google 會成功,不是因為搬到現在的豪華、有吃有玩的有趣辦公園區。而是因為他們當時在車庫。apple也是在車庫,車庫有什麼好的?我們一般而言,就只想到白手起家、當初從零到一,但為什麼可以在車庫從零到一?因為在車庫這裡環境你,你可以自己hack everything。桌子想要三四張併在一起、想要五個螢幕連線,工程師的自主權很大,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 是因為自由自主才成功的。 this place should look the way the boss wants it to look. Google’s offices, like Building 20 at MIT, have been managed very differently: it doesn’t matter how this place looks. People flourish when they control their own space. 當人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時,才可以更加成功。 混亂的戰略 Improvising a single performance is much faster and cheaper than scripting or composing one. ‘to improvise is to lose control’, that wasn’t quite right. We rarely have complete control, just a comforting illusion of control instead. Improvising musicians shut down their inner critics. Improvisers stop filtering their ideas quite so assiduously, and allow the mess of new ideas to flow out. The improvising brain is a little like the tipsy brain, although alcohol is much cruder, making us clumsy as well as disinhibited. 球來就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在說。這裡提到了早期 Amazon 的策略,不管做不做得到,準備好了沒有,先做在說了。作者認為,你要準備好,什麼叫準備好?你自以為可以全盤控制,但那只是幻想而已。不可能全盤控制。 為什麼作家、音樂家有時候喝了點小酒,更有創作力?因為自我批判的聲音變小聲了,所以就管他的,先寫下來再說,之後再改。 所以這裡的混亂,反而是,不要太要求整齊、要求做對、因為永遠也不可能做對、永遠沒有準備好。商場或戰場,敵人/競爭者也不會等你準備好才開始。先做再說,一邊做一邊改。 followed a messy road in pursuit of victory. If the opportunity was there, he would seize it and figure out the details later. 如果機會來了,先好好地捉住,再想想後來要怎麼做。 搶先,不要等到準備好。一邊做一邊準備 混亂的書桌 Many of us have yet to make the same realisation, in areas that define much of our daily lives: organising our documents, tasks and time; looking for love; socialising; raising our kids. There is one bit of everyday wisdom in Franklin’s motto: ‘Let all your things have their places …’ 我們在人生、愛情、自己的書桌,都想要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地。但是,前提是: 想要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 花很多時間得到的是浪費時間和完全控制的幻想 生命/物品會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 太過要求會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度 而失去的自由度,也就失去了新的想法和創意。 不要浪費時間整理 不重要的自己就會淘汰 對於書桌,不用一切都好好分類,把文件堆一疊,不重要的就會壓在下面,過一段時間再去把不重要的/過期的拿去碎紙機就好了。多的時間,要去做重要的事情。整齊,是一種幻覺。 When we overprotect our children, denying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se their own skills, learn to make wise and foolish choices, to experience pain and loss, and generally make an almighty mess, we believe we’re treating them with love – but we may also be limiting their scope to become fully human. 這一段講養小孩的,也可以給父母們做參考,如果可以,有機會的話,也想寫寫關於阿德勒如何看小孩這一個部分的觀點也是如此,不要想要成為全控。因為你做不到,我們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要讓他們知道要為這個選擇負責。才會是一個完人(individual) 結語 A good job, a good building, even a good relationship, has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But many jobs, buildings and relationships do not: they are monotonous and controlling.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are inherently messy. 這本書看起來是說 混亂。但更多的是說自主、自由是因為放棄想要全盤控制。想要好的人生、好的工作、好的關係,就要更有包容心、包容不同的東西、想法;這些看似混亂,但是因為你選擇開放、更好的隨遇而安。期待有中文版,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這本書。

自由開放來自於混亂:讀《Messy》 Read More »

如何運用你的小聰明-讀

smartcut 今天講的這本書其實也已經有中文版了。聰明捷徑,天下文化出版的。 一直有看到許多人在討論這本書。書名也取得很有意思,是smartcuts, 而不是shortcuts。書本也沒有否認努力的重要。而是在這個時代裡,為什麼有人就是爬得快?有人就是得花十倍的力氣?我們要如何省力?快速爬上梯子的最高點? 這裡講得一點都不投機取巧。這本書也多次提到這個詞 lateral thinking ,查了一下 wikipedia,裡頭是這樣寫的: Lateral thinking is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an indirect and creative approach, using reasoning that i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and involving ideas that may not be obtainable by using only traditional step-by-step logic. 我們除了照著前人的路子走之外,有沒有機會自己 hack 一條路出來?書本一開始介紹了 super mario bros,一款 NES 的遊戲,大家小時候就玩過,總共有 32 的關卡。一直有人在挑戰最快過關。這本書介紹時是 6 分鐘,現在是只有 4 分鐘就可以破關了。 書中說,機綠和運氣可以自己 hack 出來,可以自己去定義出來。 五分鐘版 怎麼做到的? Finishing Super Mario Bros. in six minutes using Warp Pipes isn’t possible if you aren’t truly good at Super Mario Bros. The warp doesn’t mean you’re going to win, or that you deserve to. It just means you don’t have to slog through stages you already know you can beat. 關卡中間有一些水管通道,馬利歐兄弟是水管工人,可以使用水管來跳關。除了你很會玩之外,跳關,本來也是程式設計的。如果不跳關,你怎麼也不可能六分鐘內。 This is a book about Warp Pipes in real life. 我們就是要找到生活中這些水管們。 以下是書中的章節,每個章節都有大量的例子來解釋。有興趣可以一看: Hacking the ladder Training with master Rapid feeback platforms catching waves supperconnecting Momentum Simplicity 10X thinking 我把書中我自己讀到,覺得不錯的句子選出來放在這裡。 Bigger or Better 書中有提到一個遊戲叫 bigger or better ,就是用一個小物品,換到一台大電視、或是換到一棟房子的故事。電視新聞常常有這種都市傳說,如何用迴紋針換到房子之類的。這個遊戲就是你拿個物品,去挨家挨戶問,可以一個比手中物品大一點或是好一點的嗎?一路換下來之後,就會換到還不錯的東西。是米國大學的某大一的入學團康。 無論真假(應該是真的),這裡有一些小啟發: 把大任務拆成許多小任務去完成(沒有直接要換電視,只要求大一點或小一點) 如果這一家拒絕,不會一直討價還價,直接去敲下一家的門。(不在同一個點上費勁) 書中是這樣寫的: The players eliminated resistance by breaking the big challenge(acquire something valuable like a TV) into a series of easier, repeatable challenges (make a tiny trade). A series of wins at small but significant tasks, however, reveals a pattern that may attract allies, deter opponents, and lower resistance to subsequent proposals. 不追求一次的大成功。而是每次的小小的勝利、小小的收穫。 Searching for mentor 很多商管的書,都會告訴你,人生就是要找 mentor,才會大成功啊。但你實際的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生命導師、哪有那麼好找? 那怎麼辦?等待嗎?苦苦挨求、寫信給大咖的人說,請問你可以當我生命導師嗎?這樣人家會理你嗎? 這裡有一些真的做得到的技巧,也很可行的方式: modeling [the master],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their thinking, their visualizing, their body posture, their breathing patterns,” the benefit of an in-person relationship is that the mentor can help the student foc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如果你想要當演員、想要當歌手、想要當作家等等等,現在網路很方便啊。你可以透過書、影片等等去模仿他們。去想想,他們是怎麼學到的,這樣才是可行之處。而不是坐等 mentor 來找你。而是自己主動去尋找。之後,才會有人找到你。 失敗是成功之母?? 這句大家常說的話,我給了問號。書本也是。大失敗不是成功之母,而會讓你一厥不振。而每次的小成功,會給你更多的信心和樂趣,才會讓你繼續做下去。那這樣說,一開始成功就會一路成功;一開始失敗,人生就無望?無論成功或失敗,關鍵不是在於結果,而是有沒有得到 即時回饋 。 it gives them rapid feedback it depersonalizes the feedback it lowers the stakes and pressure, so students take risks that force them to improve. 矽谷的創業常說 fail fast and fail often 也是建立在有得到 rapid feedback,這樣我們才知道要往什麼方向修正。過程的小成功、小失敗,都是想要得到這些回饋。 浪來時,你準備好了嗎? 書中用衝浪來舉了不少例子。也提到網路爆紅的現象。有些人網路爆紅後,可以一路紅下去,有些人就只是短短的 每個人都有成名的 15 分鐘 ,15 分鐘過了就沒有了。原因在哪? 因為這些紅人,在浪來之前,就準備好自己了,他們只是趁著這個浪潮加速一下。譬如素人歌手,也一定自己練習練習再練習,絕對不是運氣好,被看到,而是說不定他/她已經在網路上唱了上千首歌的 mv, 每首都非常動聽。 建立和這世界的連結 以前的時代, 人脈 很重要,有人介紹,你就可以省很多力氣,如果你有才華的話,有人介紹,就可以快速把你推銷出去。現在的時代呢?也是很重要。不過現在多了更多東西可以讓你建立和世界的聯結。 網路 時代的平台。無論是部落格、個人電台、youtube、facebook,把你的作品放上來吧,讓人家找到你。這裡舉了古巴的 Che Guevara 的革命故事,他們是如何利用 radio,宣傳他們的理念。當然他們除了宣傳,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如果沒有無線電台,這些努力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動者恆動 The trouble with moonwalkers and billionaires is when they arrive at the top, their momentum often stops. A sense of forward motion. Regardless how small. 這裡提到登月的英雄們,好像晚年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因為人生上了最高峰之後,就停滯了。書中提到,不要停滯下來,無論找多小的事情做。無論是轉換跑道,或是賺很多錢之後變慈善家,等等。只要一點點的小小前進、對社會、對自己的小要求,都會讓你的人生更開心一點。 They don’t have to do something Bigger or Better to be happy. They just have to keep moving. 小小的前進,大大的不同 minor victories at work were nearly as psychologically powerful as major breakthroughs. breaking up big challenges into tiny ones also speeds up progress. 如果是一般人呢?不是這些名人/有錢人在功成名就之後的煩惱,如果在日常生活,平日的機械式的工作裡,要如何有 smartcut?就像這裡提的,有沒有什麼一點點 的前進?一點點的改變呢? 簡單就好 There are a lot of great inventors and improvers in the world. But those who hack world-class success tend to be the ones who can focus relentlessly on a tiny number of things. In other words, to soar, we need to simplify. patience and willpower, even creativity, are exhaustible resources. That’s why so many busy and powerful people practice mind-clearing meditation and stick to rigid daily routines: to minimize distractions and maximize good decision making. 很多重大的發現/發明,不是他們多麼的偉大、厲害或是花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而是他們很小、很簡單,簡單到你都不願意去想。但他們願意靜下來,好好地想想有沒有什麼是一個小點,從那個不起眼的小點,去做更深的理解和改善?書中提到,這或許也是個 smartcut。 推到極致 “In order to get really big improvements, you usually have to start over in one or more ways. You have to break some of the basic assumptions and, of course, you can’t know ahead of time. It’s by definition counterintuitive.” 這裡的 10x thinking 就找了 Elon Musk,來當例子。一次也不用只改進一點點,譬如 elon musk, 他的理想是到火星移民,那到火星之前,要做什麼改變。如果前面的 簡單就好 是 bottom-up 的 smartcut,那我覺得 推到極致 就是top-down 的 smartcut。因為要去火星,長途旅行的能源怎麼來?所以就發展 Tesla 電動車,看看引擎怎麼來做到;solar city 來發展太陽能。spacex 就來自己研發火箭。從極致來反推。 結語 我覺得整本書很值得一看,用普通的說法是,如何好好應用你的 小聰明 , 我不知道中譯版怎麼翻譯 lateral thinking ,我突然覺得用 小聰明 很不錯。常常在生活中,被說 這個人就只是會一些小聰明 ,但看起來,如果用得好,這些小聰明,或許有很大的用處。 最後的最後,如果選一句書中的話,或是這一長串的文章,可以帶走什麼,我會挑這句: serendipity can be engineered, that luck can be manufactured, convention can be defied, and that the best paths to success—no matter how you define it—are different today from what they were yesterday. 運氣是可以製造的。 和大家分享。

如何運用你的小聰明-讀 Read More »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這一次也是讀英文版的。最近也看到中文版的上市,,最近也花不少時間讀如何學習、如果利用時間的書籍很多。但是這一本最得我心。這本書裡頭有很多作者自己在一年裡頭的小實驗,很多是他查來的、人家說的,這樣最有效率等等。他寫下他自己的心得。他也一周看七十個小時ted talk。 (如果你覺得時間有限,覺得看文章看書有點慢,可以看這個,只有16分鐘)。 以下是我覺得看完整本書後的想法,和我自己有改正作法的地方。 在他的看法裡頭,要有生產力,有三件事最重要: 專心 時間 能量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Read More »

關於學習-讀«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這也是最近讀過如何學習的書籍。這本書主要是針對學校老師,是希望透過老師也知道如何學習,再來調整如何教學。理論的文章用詞淺顯易懂,很容易閱讀。本文最重要的兩個字:chunking、practice,很多都是老生常談,但有一些新的觀點來看這些老掉牙。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關於學習-讀«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Read Mor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