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症狀

過勞症狀有哪些?身心科醫師教你如何預防

過勞症狀有哪些?(burn out)

目前對於過勞症狀,其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在醫學上比較像是一種形容詞(就像自調神經失調一樣),而不是一個診斷。
目前的共識是指在情緒和體力上精疲力盡、失去自我、個人執行力減低等三個方面1

wikipedia2上面寫到,WHO是定義過勞症狀為:
「精神耗盡、對工作的心裡距離增加、對工作的負面感覺、以及工作效率的減少」

即使是精神科醫師也會有,2019年的分析高達33.7%,這還只是精神科住院醫師的盛行率, 3

因為和許多工程師的朋友聊天,大家常常和我說到「burnout」一詞,但有些人是指過勞、
有些人是指給自己要求過高、有些人覺得工作沒有成就感。
其中ofa在不在辦公室的碼農仙子寫道:

…進入了崩潰階段
…焦慮、抑鬱、逃避起床、害怕社交、生理失調樣樣都來
…壓力都壓在我身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Burnout」吧

目前的過勞診斷

在國際疾病標碼裡icd10有 Z73.0 Burn-out,但這僅是補充診斷而已。而列入正式疾病,
而在精神科裡,在2013年時,有學者指出用「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就好4,覺得多一個過勞的診斷有點多餘;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可能可以增加一個和「工作壓力」相關的診斷或是副診斷也好5,突顯工作壓力的重要,就像我們會為了「創傷後」的壓力做出一個診斷。加上這幾年對「工作壓力的重視」

過勞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有16~22個項目,每個項目約0~6分填寫,分數越高,過勞的程度越高。

主要可以分成四階段

  1. 理想化和過重的負擔:想要「證明自己」,忽略其他需求
  2. 情緒和身體上的疲倦
  3. 「變得沒有人性」來保護自己
  4. 覺得自己、工作很噁心、自己很軟爛,有強烈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覺得自己崩潰了。

走向過勞的12步驟

這是由Freudenberger and North所提出來的6, 7

  1. 迫切的想要證明自己
  2. 更認真工作,不願休息
  3. 開始忽略生理需求(睡覺、吃東西)
  4. 壓抑問題,開始覺得焦慮
  5. 解構價值觀(開始覺得家人和朋友不是那麼重要,工作優先)
  6. 否認所有浮現出來的問題(開始憤世嫉俗、看其他人不順眼)
  7. 社交退縮(喝酒是你唯一的朋友)
  8. 開始有些明顯的症狀和行為的改變(朋友和家人說你怪怪的)
  9. 失去自我(depresonalization): 覺得自我、價值觀什麼的都不再重要了
  10. 滿滿的內在空虛
  11. 憂鬱
  12. 過勞

過勞和憂鬱的關係

許多的研究都證實了,過勞和憂鬱是有相關性的、而且症狀會重疊,有時很難區分;
但是前後的因果關係,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1, 8
在2017年,有發現工作倦怠和憂鬱在生物學層面是有相關的9,都有發現在表觀遺傳學上,都有DNA甲基化的情形;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
有可能在DNA沒有突變的狀況下,改變其後代的表現。

壓力過大,不只是影響你的健康,
可能還有下一代的健康。

過勞和焦慮的關係

過勞也和焦慮有關,但是是哪一個影響哪一個?
還是交互影響?

有篇論文有提到,若是有比較高的社交焦慮現象,也容易有比較高的「過勞症狀」10

和憂鬱一樣,目前只知道有關係,但前後的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得知。

過勞是壓力大還是自律神經失調

壓力大不是只有精神方面的問題,還有身體方面,如心血管問題,如高血壓或是代謝問題,如糖尿病等等,都和「過勞」有關係。11
甚至是12種疾病的預測因子,如冠狀動脈方面的心臟病、頭痛、呼吸問題,甚至是45歲以下的死亡率。12
研究也有發現,在神經內分泌裡,受到「過勞」和受到「憂鬱」或是其他壓力(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沒有什麼差異的。13

過勞做什麼有效

有論文說接受正念減壓或是正念認知行為治療14
也有研究醫師的工作倦怠,從組織改善和個人層面的練習減壓的技巧都可以有改善15
這篇文章分析的結果是個人練習減壓技巧效果比較好。雖然組織內改正溝通方式還是有效的。
而在2018年的找了160個不同單位的警察,教他們如何因應壓力,也發現有減少burnout16
其他常見的方法包括:
「溝通技巧的訓練, 和小型的支持團體」
藥物部分則是使用抗憂鬱劑,還有其他的症狀治療。可以降低因為壓力所導致過高的體內類固醇(cortisol)濃度。17

但這些治療,都是只能治標,記住先滿足自己,再滿足工作和老闆。
工作只是自我實踐的其中一項。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一樣重要。
你的身體是肉做的,它需要休息和能量。

有問題,就先來找精神科醫師吧。
我們來幫你,可以好好的吃、好好的睡,還有好好過日子。

希望你一切都好好的。


  1. Bianchi, R., Schonfeld, I. S., & Laurent, E. (2015). Burnout–depression overlap: A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6, 28–41. <10.1016/j.cpr.2015.01.004> ↩︎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B7%E6%A5%AD%E9%81%8E%E5%8B%9E ↩︎
  3. Chan, Min Kai, Qian Hui Chew, and Kang Sim. “Burnout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psychiatry resi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10 (2019): 149. ↩︎
  4. https://doi.org/10.1016/S0924-9338(13)77215-8 ↩︎
  5. Chirico, Francesco. “Adjustment Disorders in DSM-5: impl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 Acta Psychopathologica 1.14 (2015). ↩︎
  6. Freudenberger H, North G. Burn-out bei Frauen. Frankfurt: Krüger Verlag (1992). ↩︎
  7. Riethof, Norbert. “Burnout syndrome and Logotherapy: Logotherapy as useful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planation and prevention of burnout.”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0 (2019): 382. ↩︎
  8. Koutsimani, Panagiota, Anthony Montgomery, and Katerina Georgan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019): 284. ↩︎
  9. Bakusic, J., Schaufeli, W., Claes, S., and Godderis, L. (2017). Stress, burnout and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on DNA methylation mechanisms. J. Psychosom. Res. 92, 34–44. doi: 10.1016/j.jpsychores.2016.11.005 ↩︎
  10. Vasilopoulos, S. (2012). Job burnout and its relation tosocial anxiety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Hell. J. Psychol. 9, 18–44. ↩︎
  11. Kaschka, W., P., Korczak, D., and Broich, K. (2011). Burnout: a fashionable diagnosis. Deutsches Ärzteblatt Int. 108:781. doi: 10.3238/arztebl.2011.0781 ↩︎
  12. Salvagioni, D. A. J., Melanda, F. N., Mesas, A. E., González, A. D., Gabani, F. L., and de Andrade, S. M. (2017).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consequences of job burnou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PLoS ONE 12:e0185781. doi: 10.1371/journal.pone.0185781 ↩︎
  13. Korczak, D., Huber, B., and Kister, C. (2010).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of the burnout syndrome. GMS Health Technol. Assess. 6:Doc09. doi: 10.3205/hta000087 ↩︎
  14. Janssen, Math, et al.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employees’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13.1 (2018): e0191332. ↩︎
  15. Panagioti, Maria, et al. “Controlle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burnout in physicia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77.2 (2017): 195-205. ↩︎
  16. Trombka, Marcelo, et al. “Study protocol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to reduce burnout and promote quality of life in police officers: the POLICE study.” BMC psychiatry 18.1 (2018): 1-9. ↩︎
  17. Juster RP, Sindi S, Marin MF, Perna A, Hashemi A, Pruessner JC. A clin-ical allostatic load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burnout symptoms and hypocortisolemic profiles in healthy workers.Psychoneuoendocrinology.2011;36(6):797‐805.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