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作者:楊迪維
心理學實驗常常會給我個感覺是:天啊,這個實驗者是要有多無聊還是多奇葩才能想出這種實驗阿XD,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有趣的人,豐富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並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改變!
現在,就讓我來一次介紹這五個心理學實驗,並附上我對這些實驗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
(一) the because heuristic – 說”因為”會增加別人答應你成功的機率!
(二) embodied cognition – 身心互相影響的最佳證據
(三) ability v.s. effort praise – 要稱讚對地方才能獲得最好地效果!
(四)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 自我實現的預言
(五)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 反事實思維
其中,第三個實驗對我的觸動和幫忙是很大的,如果家裡有小孩,就更應該花一些時間來閱讀,搭配我們部落格裏面與阿德勒相關的文章一起服用,效果更佳喔!
目錄
(一) the because heuristic – 說”因為”會增加別人答應你成功的機率!
第一個實驗是影印機實驗(Langer, Blank, & Chanowitz 1978)
**結論: 只是說了一個”因為….”就可以讓別人答應你要求的機會大幅提高!
實驗設計是這樣的:
在前面有人在印東西的時候,你接近他並說出以下的話語
- “可以讓我先印嗎?”
- “可以讓我先印嗎? 因為我很急”
- “可以讓我先印嗎? 因為我有一些東西要印”
.
..
…
….
…..
…….
好
先來說說聽到以上三句話,如果你是前面那位正在影印的人
你會給誰先印?
結果: 第一句話有60%的人會先讓對方印,第二句話達到94%,而很明顯聽起來就是廢話的第三句話,竟然也高達93%
而此實驗在2009年也有人重製過
顯示三十年後的人類對於”因為”還是有點無可抗拒
所以下次當你要跟別人提出一些要求時,不妨加上因為兩個字,說不定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喔!
After thoughts
我在想是否有語文和語氣的差異
“不好意思,我需要先使用這台影印機,因為我需要印一些東西”
用中文講出這句話我聽起來就不會先讓他用,但是誰知道呢?或許你也無法抗拒別人的「因為」攻勢呢!
(二) embodied cognition – 身心互相影響的最佳證據
再來是第二個實驗
結論: 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覺是可以互相影響並互相置換的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用溫暖、冷酷一詞去形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
溫暖、冷酷等等 都是屬於我們身體的感覺的形容詞
難道我們真的在一些人、事身上感覺到了這些溫度的變化?!
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聰明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以下的實驗(Williams & Bargh, 2008)
實驗者拿著一杯咖啡接近受訪者
咖啡有可能是熱的或冰的,接著請受訪者幫忙拿著那杯咖啡
接著再詢問一些關於他人的人格特質問題時
會顯著的受到咖啡溫度所影響
而2012年則有另一個好玩的實驗
英文”fishy”解釋有不對勁、有貓膩的意思
實驗者在房間裡使用了極低一般人完全聞不出來的魚的味道
相較於其他的味道
處於魚味的人顯得警覺性較高,比較不願意去相信
After thoughts
-
這讓我想到一個關於擲骰子之後法官對於判決刑期的影響,同一個案子在審判前擲出的骰子點數,竟然會顯著影響判決刑期,可見周遭的狀態對於內心影響之巨大
2.英文fishy好像很難對應到中文,我們是會說”貓膩”一詞但是其實很少見,如果改成貓的氣味會讓人特別警覺嗎 XD
3.這樣看來以後如果想創造一個環境讓人覺得特別放鬆,或穩定情緒,是可以藉著氣味,聲音,顏色去改變的, 只是這種有點類似雙關在華人社會裡不知道有什麼詞語是特別常用或常見的?
4.疼痛 physical pain v.s. social pain; 大腦處理此兩種的神經迴路類似,因此分手後的心痛或許可以吃止痛 藥?!XDD
(三) ability v.s. effort praise – 要稱讚對地方才能獲得最好地效果!
**結論: 稱讚對方獲得此成就的”努力”會比稱讚對方的能力要來得更有幫助! **
這個社會學實驗被廣泛的運用在各個教育機構以及親子相關課程裡,如果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請務必好好看完此文喔~
你有小孩嗎?
你是老師並且有很多學生嗎?
當小孩或者學生考了高分或做了某件值得稱讚的事
你會怎麼稱讚他們?
- 你好聰明喔
- 你一定是很努力用功才能拿到這個成績(或成就)
.
..
…
….
……
選好了嗎?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實驗吧 (Mueller & Dweck, 1998)
88個五年級的學生做了智力測驗
接著他們會得到以下回饋
A. 第一組只是單純地告知分數,沒有任何其他的稱讚
B. 第二組除了成績以外,被稱讚很聰明(smart)
C. 第三組除了成績以外,被稱讚是因為努力用功才拿到這個成績(work hard)
接下來的一連串實驗會讓你大吃一驚喔~
接下來會有問題讓他們選
A. 這些問題相對簡單,而且會讓你看起來比較聰明
B. 這些問題很難,可能不會讓你覺得你很聰明,但是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簡單的問題這項,有超過30%的第一組人,超過一半的第二組人選,而第三組被稱讚是因為努力作答則只有約2成
接下來還有一些驚人的結果
被稱讚聰明的小孩會
- 更不願意選擇困難的題目(因為會讓自己顯得”笨”),
- 做重複的測驗時成績反而是下降的
- 選擇解決困難問題的方法 v.s.知道他人解決此問題的平均成績,第一組有更高的比例選擇後者(意思就是我很聰明,我要看看其他人是不是比我笨,我相信從小到大一定有這種每次考完月考就跑來問你成績的同學XDD)
- 更高比例採取說謊告知他人不實的成績來讓自己繼續”顯得聰明”
當然第三組呈現完全相反的結果,第一組介於中間,因此看起來稱讚小孩”聰明”反而不如都不要稱讚他來的好!
After thoughts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這個實驗跟我一樣很有共鳴的
在東方這個成績至上的社會裡面
幾乎都是被稱讚”你好聰明”居多,但聰明的背後這些成績難道都沒有付出努力嗎?
為了看起來繼續聰明,而因此選擇了好多捷徑以及跳過一些該努力的地方
現在看起來真真正正的得不償失啊
給自己一些警訊
也希望能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以及教育!
(四)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 自我實現的預言
**饒口的解釋方式為: 我們對某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而且是在我們無意中促成 **
這其實是一個一連串的反應加總
我們一開始會有一個信念,接著我們期待他人會根據此信念去改變他的行為, 然後我們會對他人產生行為的改變,他人會根據我們行為的改變而去改變他的行為,接著我們感受到了改變,回過頭來去加強原本的信念
以上又是一個饒舌的解釋
簡單講
信念 → 期待對方改變 → 本身行為的改變 → 對方行為跟著改變 → 感受到行為的改變 → 加強原本的信念
在1977年的一個實驗裡很聰明的重現了這個循環(Snyder, Tanke, &Berscheid, 1977)
設計實驗的人讓告知男性參與者會跟一位女性說電話,同時給那些男性一部份的人拿到的是較為吸引人的女性照片,而一部分則是較不吸引人的,而電話那頭的女性也一樣是參與者,只是他們沒有拿到任何的照片,純粹就是聽電話而已
接著雙方都會被單獨錄音,並拿給局外人聽,讓他們感覺這些人說話的語調聽起來如何
實驗結果有一部份的男女錄音聽起來比較友善,互動也比較好,而這些男女則是在一開始男生拿到”吸引人”女性照片的那些組別
重新套用以上循環就會變成如下
長得好看的女生應該比較友善 → 我期待她很友善 → 因此我用比較友善的方式說話 → 對方因為友善的回話跟著也變得較為友善 → 感受到對方女性的友善回應 → 加強”對嘛,我就說長得吸引人的女性真的比較友善”
After thoughts
自我應驗預言旨在解釋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情境的結果或一個人(或團體)的行為表現
這樣子的理論後來也延伸到教育體制上,發現教師的期望對於學生後續的學習以及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之前看完”被討厭的勇氣”
突然覺得這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好像可以跟阿德勒的心理學做點聯繫
阿德勒的哲學中心思想,是我們一切煩惱的根源來自於人際關係的衝突以及矛盾
而目的論以及課題分離則是延伸的思考模式
我們”因為想要XXX,所以選擇了XXX”,比如我們常說:“因為那個上司對我百般刁難,所以我無法工作” → 但其實是我們因為不想工作,而編造了一個討厭的的上司
此種例子可以出現在很多層面
重點是目的論讓人際關係的這張王牌操之在我,是我決定要不要改變,而自我實現的預言則是促成這種改變的延伸
(五)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 反事實思維
以上這張圖很好的說明了此實驗的內容以及背後的想法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張圖上三位選手的表情
.
..
…
….
…..
好了嗎?
你有覺得誰的表情比較開心或者是誰的表情相對沒有這麼開心嗎?
我們先來說結論:
你的滿足取決於你怎麼思考這件已經發生的事情
1995年,社會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Medvec, Mady, & Gilovich, 1995)
他們錄了奧林匹克的頒獎典禮,其中遮蔽獎牌只錄下表情,而且只錄下第二名跟第三名
然後給受訪者看他們的表情誰比較快樂或者比較不快樂
發現第二名的遠比第三名的表現得不快樂得多
剖析背後的思考
可以用這個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去解釋
我們傾向於去用想像中的狀況去衡量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狀況
也就是第二名的人可能是這樣想的
“要是我再努力一點,第一名就是我了……”
而第三名的人可能是這樣想的
“原本我可能得不到任何名次,結果我現在得了第三名,喔耶!”
所以反事實思維其實也可以分成
上行反事實思維(upward counter factual)和下行反事實思維(downward counter factual)
下行反事實思維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的滿足感以及成就感,而上行則恰恰好相反
我覺得簡單常見的句型範例是”如果…..我就…..”
而我們在進行反事實思維時比較常見的有增加、刪去以及替代
增加: 加上未曾發生過的事實,“如果我有好好念書我就可以考一百分了”
刪去: 刪掉已經發生的事實,“如果少背包少帶一點東西,我就可以攻頂了”
替代: 替代掉已經發生的事情,“如果我好好讀書而不是打電動,就可以通過期末考了”
研究也發現通常我們不會沒事就來進行個反事實思維
而是常常發生在一些令人不悅或難過的事情時
也因此如果本身就常採用上行性的反事實思維,就會讓整個負面情緒更形惡化
在有憂鬱症的患者會更嚴重!
After thoughts
一開始還看不懂這是什麼意思
後來驚覺天啊我超常用這種思考模式的
不過基於我是個開朗樂觀容易滿足的人
其實我反而很常採用下行性的思考
就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概念XDD
結語
如果能看到這裡,那代表你對心理學的實驗很有興趣,相信你也能從中獲得一些反思和助益,在這裡讓我們簡單複習一下前面五個心理學實驗給的結論
- 拜託別人幫忙時加個「因為」,會大大提高別人答應的機率。
- 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覺是可以互相影響並互相置換。
- 稱讚對方獲得此成就的”努力”會比稱讚對方的能力要來得更有幫助!
- 我們對某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而且是在我們無意中促成。
- 你的滿足取決於你怎麼思考這件已經發生的事情
你對什麼心理狀態有興趣嗎?
或者對哪個耳熟能詳的心理學名詞很有興趣而想了解更多?
歡迎留言與我們互動,我將會查找資料後與你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