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精神病是不能說的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稱是 精神科醫師 、或是說自己在 精神科診所 上班好像是很丟臉的事情。如果書中作者提到:
若是想消除大家對這疾病 的蔑視,讓「精神病患」⼀詞不再有鄙夷之意,那麼,唯有到了身為患者的自 己也敢於認同「沒錯,我的確是精神病患」的時候,才能達到對疾病不再有偏見的超然境界。
這本書從患者的角度,打開了如何就醫、醫師的態度如何、什麼要放在心上,短短的看診時間裡,要和醫師講什麼。雖然是韓國的翻譯書,但是有些建議放到我們臺灣,其實也是說得過去。
我也很常跟來的患者說,診斷需要一些時間,診斷可能也會有更改,有時候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藥物治療也是,一般常見的抗憂鬱藥物都要兩周以上;而其他藥物也大約要2~6周不等的時間,才會看到一定的效果。雖然每次初診我都會打一次預防針,但總還是有人嫌慢。
「他們都告訴我,我想來很多了…」
「我花了很多力氣,才走進你這個門…」
「你知道我鼓起多大的勇氣嗎?」
「我不敢跟我的家人說」
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也還有很多要奮鬥的。
你好,我是精神科醫師。
如何面對疾病
不要企圖去控制
因此在疾病已經入侵的情況 下,我們不應該試圖去控制它。
作者整本書流露出一種「消極地積極」。承認自己真的生病,而不再是去反控或是去相信「我會自己好起來」、「我可以不靠藥物」,而是一種,好,我願意使用藥物治療,而且我要徹底地了解我的病程、增加自己的病識感;知道什麼時候的要加藥、什麼時要換藥、甚至何種狀況下,是一定要住院。和在診間接觸到的大多數患者不同,他們不約而同地問,什麼時候可以不要吃,而下一次看到他們就是又病情惡化的時候了……。
不要躲藏
已經厭倦了任何時候都必須隱瞞、說謊或者是辯解,那些關於構成我這個人的所有⼀切、我所喜愛的事物、我的故事以及我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
看完這本書,我也覺得自己不要躲藏了,我應該要大叫「我就是精神科醫師」,我應該要很驕傲,我有這個榮幸可以去幫助別人,而不是躲躲藏藏。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你喜歡不喜歡那就算了。
你很努力
憂鬱症患者⼀直很努力,而且做了很多事情
我一直也是這樣相信著,每個願意走來診間,打開門、坐下來,甚至可以配合使用藥物、回診,我都覺得很不簡單了。對每個來找我的人,他們都很努力了。不用再說加油,但也請給他們拍拍手,相信他們,他們比起你,更想要擺脫這樣的狀態。
人格問題
人格障礙必須經過與專家長達小時的深度面談才能夠得到正確的診斷
人格障礙不會是你上網寫寫表格、對對診斷準則而自行判斷有沒有。不是那麼容易可以下診斷的。
要去哪裡就診?
你⼀定要考慮投資的時間和費用是否真的對自己有幫助。如果光是前往精神科看病就能消除你大部分的壓力,那麼這件事對你就有益處,若不是的話,那麼你就必須重新考慮這件事情
我都推薦 近就好 。雖然有不少人從外地遠到而來,但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你一定要考慮投資的時間和費用,近就好。人生就是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到滿分,但你可以仔細想想,把總合最大化。
藥物就是藥物,不是魔法
- 藥物並不是⼀瞬間就能解決所有苦惱、認同感、關係以及矛盾等的魔法工具。當然也不會因為吃了藥就立刻變得幸福
- 抗憂鬱藥並不是帶領我們走向幸福的神祕物質。如果要用非常簡單的話來解釋藥物機轉的話,它可以說是⼀種幫助大腦神經傳達物質 達到平衡的東西
藥物並不是⼀種完整的存在。不管時代再怎麼進步,它都會有不足之處和缺陷,甚至還有副作用大於作用的可能性。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意相信藥物, 並不是因為它能控制⼀兩天或⼀兩週的病情,而是因為即便我遭遇疾病的割裂,藥物的作用仍會持續。
不會讓你馬上幸福,但是可以讓你達到平衡。藥物就是目前科學的最前沿。我相信未來20-30年,會有越來越多的發現和可以治療的方式,但過去這麼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藥物就是讓你的大腦達到平衡的最佳解。沒有什麼特效藥、或是不吃藥的好辦法,如果有,我為什麼不推薦給你呢?我比誰都更想要看到「不吃藥就會好的方法」。
藥物和醫師
在理解藥物上有最重要的兩個基礎,那就是「尋找適合自己的藥物」以及「尋找(在藥物處方上)值得信賴的醫師」。不過想要完成這兩個目標,都需要跨過很高的門檻,因為每位醫師都有自己開立藥物的方針和偏好
這句話說得真好,每個醫師在不同的年代,都會養成不同的開藥習慣還有各自的邏輯。有時我也不太能理解其他醫師的處方,但我想,應該其他醫師也不太懂我的處方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邏輯,我都跟每個人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和你信任的醫師。
沒有最好,只有適合
怎麼醫師都看很快?
- 當我⼀邊擦乾眼淚⼀邊訴說時,不知不覺諮商時間也結束了,醫師的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對我說:「等⼀下會開藥給你,下個禮拜再過來。」 每次到了這個時刻,總是不免心生遺憾。醫師真的有在聽我說話嗎?為何對我 說的話沒有反應?我看起來像個傻子嗎?
- 有時候我也會自我安慰,至少來這裡還可以痛快地吐露心聲。
- 到精神科看診是為了接受藥物治療,如果你想接受心理諮商的話,請另外找心理師
診療時間有限,是我得承認的事情。而精神科門診,最重要的就是藥物治療。當然時間允許或是有特殊狀況時,總會調控一下時間。雖然得中斷每個想要和我說話的人,我也覺得很為難,但是如果讓每個人都等很久,或是我自己也累倒了,似乎也不行,我也每天都在掙扎著。
要怎麼把就診最佳化?
- 與其按照時間順序來談論自己的事情,還不如按照重要程度依序排列,一次只說一項重點(家庭/ 朋友/學校/職場等)即可。
- 將想說的話用條列式的方法來記錄下來
- 進入診療室後,請養成優先談論藥物的習慣,讓調整藥物成為診療的核心
這真是很好的建議,也是我看診的順序。醫師也都會引導個案,但是如果能這書中這樣有條理和順序,就可以把力氣和治療調控的更精準。
醫師們會選擇性地接受你向他解釋和傳達的訊息,並制定循序漸進的治療計畫。即使你向醫師說明你正經歷著嚴重的矛盾,並因此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這些內容永遠也不會被他列入「最優先」治療的項目。然而這樣的挫折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自己與醫師的溝通過程出了問題,或許患者還會懷疑是因為自己對這人沒什麼好感,所以當要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對方時,才會老是提不起興致
「你覺得重要的」和「醫師覺得重要的」其實是有落差的。當然我會讓來的人知道我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每次回診的目標其實不太一樣。可能你此時此刻生活上有很多衝突和疑問,我也會調整我給的建議。其實作者少說了,除了藥物治療,醫師也會提供簡短版的心理治療,只是你覺得「醫師正在和我聊天」。
不是,我們不是在聊天。我們是在治療。這樣的對話在日常生活是不存在的。
醫師是你的助手
- 就醫師的立場看來可能毫無助益。因為就醫師的觀點來看,他認為必要的資訊是「晚上是否睡得好、睡了幾個小時、飲食習慣如何、是否仍 然會有幻聽或奇怪的感覺以及是否外出」等類似於這樣的內容。
- 愈是認為「不管怎麼跟醫師說明,到最後醫師還是不明白」,就愈會覺得精神科的治療似乎毫無意義,對白己沒有任何幫助。另外,對於獨自與病魔奮戰, 以及對疾病愈來愈有掌控能力的事情,患者們可能會因為疲於說明而選擇閉又不談
- 這位醫師能拯救我嗎?這是⼀個錯誤的問題。在我們病患的世界裡沒有救贖可言,只有不斷地行動和持續累積才能支撐起我們的生活。患病的時間愈長,你就會發現醫師的功用主要是擔任助手的職務,能主宰這⼀切的人只有你自己。
你覺得「吃飯吃得下、睡得好嗎?情緒有沒有波動?」是蠢問題,對醫師我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每次我都問,即時來得人覺得我很煩,我總是先確定好這三者,再決定今天的治療方向。如果都還沒有調整好,我會先避開太深入的問題。那些覺得「看精神科都沒有用」的人,可能最後還是得回頭使用藥物,可能又會花上好多時間和情緒的波動。而一直問「醫師能救我嗎?」我都不敢回答。因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你自己相信、願意、行動、吃藥、和調整自己,日復一日,才有康復的可能。
好的作息
精神病和時間息息相關。就像生活空間、條件和環境會對精神病產生影響一樣,時間也支配著精神病和患者,讓患者無法逃脫它的手掌心
作息很重要。保持日常生活也很重要。大家都太小看「日常」了。覺得那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但是,當你生病時,這些都變得非常巨大的的障礙;在復原的路上,「日常」就是最好的指標。
病識感
- 首先,對於已經十分熟悉的疾病你需要有自覺性。這種自覺性通常又被稱為「病識感」,如果有人問為何病識感能夠成為患者的支柱,那是因為當我們愈是了解病症,愈是管控得宜,它就會成為我們在社會上活動時的堅強後盾(有時它就像我們所擁有的自我⼀樣)
我有一集podcast就是在談病識感。
當你承認時,你才能正眼看著它。
不要閃躲、不要藏起來、讓光照進來。
記錄自己的情緒
我有設定一個專屬的情緒日記PDF。如果有需要,可以訂閱如何在6周內學會情緒管理 (stoicism.com.tw)免費電子報,當您完成訂閱時,你就會收到PDF電子檔,可以印下來,如書中的作者,開始記錄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