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腦筋急轉彎聊聊完整的人生

尋找完整的自己

曲棍球


電影《Iniside out》(譯腦筋急轉彎),裡頭的小女孩,和自己的五個情緒。去年看完這部電影時,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但怎麼樣也無法說清楚自己的意見,於是就先放了下來。最近又有機會重新省視自己。我在這裡,用些阿德勒和完形治療的觀點,來說說這個電影,還有這電影裡頭,可以有什麼帶著走的。

完整?什麼是完整?

我看了一下 ptt 上大多數人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寫說:我似乎不再那麼討厭我自己的「憂憂」。無論是誰,無論你有什麼樣子的情緒,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一個部分。完整的你,就是如何讓自己可以更完整地去包容無論哪一個部分的你。那都是你。阿德勒會說:一個人是不可以分割的;而完形也強調使情緒得已圓滿。都強調 holism (整體論)。

Riley 的 core memory 有聯接到不同的小島,有朋友島、曲棍球島、誠實島、家庭島、搗蛋島。這些島嶼加起來,就是 Riley 的人格。單看任何一個都不是 Riley,而一個完整的 Riley 就是這些完整的島嶼。

從電影腦筋急轉彎聊聊完整的人生 Read More »

自由開放來自於混亂:讀《Messy》

Messy 這本書好像還沒有繁體中文版?不過是《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同一個作者 Tim Harford的新書,Messy。裡頭有一些新的觀點,和我們傳統覺得混亂就是不好,要想一切方式變得整齊。這裡有一些新的觀點。相信很快就會有中文版的。如果有興趣,可以在 tedtalk 上有一小段演說(有中文字幕)。 混亂就是多樣性 There’s a lot of empirical data to show that diverse cities are more productive, diverse boards of directors make better decisions, 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are diverse.’ 這裡提了很多大自然的例子和人類的城市以及生活周圍的點點滴滴來告訴你,混亂,其實是不錯的。但很多時候,我覺得混亂 一詞可以改成 多樣性,如果整齊是要求全部一致的話,作者提到,我們要保持的多樣性,才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之所以是人類重要的演化,是因為城市很亂(很多樣)。 Perhaps it’s as simple as joining a new group, learning a skill or pastime with strangers. Perhaps it’s taking an extended trip to a distant city, somewhere where everyone is a stranger. 城市裡有很多陌生人,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很多的學習、很多的服務,都是城市裡才有可能產生的機會。因為混亂、因為很多新的不同可能性,產生更多可能的聯結。我們聯到更多人、學得更多、得到更好的服務。 還有森林,我拿台灣的針葉林來說,都是在日本時代所種的,本來不是這樣的單一物種的森林,而是更多元、更多樣的。裡頭是舉其他國家的單一物種森林,但是好像沒有賺更多,反而因為只要有一種蟲害,就會可以讓整片森林瓦解。 Diverse economies, like diverse German forests, are more resilient. Most of us know that monoculture is a risky idea, and would scoff at the hubris of replacing an entire ecosystem with a single species every society needs its outsiders to bring new attitudes, ideas and perspectives. 無論是社會、城市、森林、國家,應該都要鼓勵多元。譬如移民問題,或許德國在移民問題上,應該要更開放。美國偉大也是因為開放。我們小小的台灣島,也要對周圍國家保持更開放的態度和更開放的政策,才有可能有更多新的可能性。 混亂的大樓 Steve Jobs 在 Pixar的時候蓋了一個大樓,只有一樓有廁所,希望大家可以上廁所的時候,可以多多交流,更有創意。這立意良好,不過似乎成效有限。但是也蓋得美侖美奐啊。有什麼不好嗎? 到底怎麼樣的大樓才會是最好的?請最好的設計師?最舒服的空間,有很多電動玩具、吃不同的零食?或是有什麼秘密嗎? Each had failed to realise that what makes a space 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 and, to turn to the concerns of modern business, inspiring and productive – is not a sleek shell or a tastefully designed interior. Indeed, it may have very little to do with how a building looks at all. 如果想要讓員工更有創意,或是工作環境更開心,更多的產出值,要怎麼做? The empowered office was a great success – people got 30 per cent more done there than in the lean office and about 15 per cent more than in the enriched office. 不知道 empowered office 要怎麼翻譯才好,不過可以說成是,只要我喜歡,想怎麼改裝都可以 的辦公室。譬如你想要你的桌子都是粉紅色的hello kitty, 或是你想要種樹、養魚。甚至,你想要一整面牆 都打掉 也可以, 有嗎?有這種辦公環境嗎? 有, MIT 有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大樓,生產許多諾貝爾獎的大樓,building 20 因為是簡單蓋的,裡頭也沒有分學系,有空位就填位置,所以常常你隔壁的教授和你是完全不同系別的。管路外露,想要怎麼改就怎麼改也不用申請了。牆很擋路,放不下裝置,想拆就拆,不用申請。 就是這種自由(混亂)可以有更多的創意。 The best option was to let workers design their own space. (At that point, it made no difference whether the space they created for themselves was sparse or enriched Google wasn’t successful because it built the toy-filled Googleplex. 這句話真是說得太好了。google 會成功,不是因為搬到現在的豪華、有吃有玩的有趣辦公園區。而是因為他們當時在車庫。apple也是在車庫,車庫有什麼好的?我們一般而言,就只想到白手起家、當初從零到一,但為什麼可以在車庫從零到一?因為在車庫這裡環境你,你可以自己hack everything。桌子想要三四張併在一起、想要五個螢幕連線,工程師的自主權很大,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 是因為自由自主才成功的。 this place should look the way the boss wants it to look. Google’s offices, like Building 20 at MIT, have been managed very differently: it doesn’t matter how this place looks. People flourish when they control their own space. 當人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時,才可以更加成功。 混亂的戰略 Improvising a single performance is much faster and cheaper than scripting or composing one. ‘to improvise is to lose control’, that wasn’t quite right. We rarely have complete control, just a comforting illusion of control instead. Improvising musicians shut down their inner critics. Improvisers stop filtering their ideas quite so assiduously, and allow the mess of new ideas to flow out. The improvising brain is a little like the tipsy brain, although alcohol is much cruder, making us clumsy as well as disinhibited. 球來就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在說。這裡提到了早期 Amazon 的策略,不管做不做得到,準備好了沒有,先做在說了。作者認為,你要準備好,什麼叫準備好?你自以為可以全盤控制,但那只是幻想而已。不可能全盤控制。 為什麼作家、音樂家有時候喝了點小酒,更有創作力?因為自我批判的聲音變小聲了,所以就管他的,先寫下來再說,之後再改。 所以這裡的混亂,反而是,不要太要求整齊、要求做對、因為永遠也不可能做對、永遠沒有準備好。商場或戰場,敵人/競爭者也不會等你準備好才開始。先做再說,一邊做一邊改。 followed a messy road in pursuit of victory. If the opportunity was there, he would seize it and figure out the details later. 如果機會來了,先好好地捉住,再想想後來要怎麼做。 搶先,不要等到準備好。一邊做一邊準備 混亂的書桌 Many of us have yet to make the same realisation, in areas that define much of our daily lives: organising our documents, tasks and time; looking for love; socialising; raising our kids. There is one bit of everyday wisdom in Franklin’s motto: ‘Let all your things have their places …’ 我們在人生、愛情、自己的書桌,都想要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地。但是,前提是: 想要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 花很多時間得到的是浪費時間和完全控制的幻想 生命/物品會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 太過要求會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度 而失去的自由度,也就失去了新的想法和創意。 不要浪費時間整理 不重要的自己就會淘汰 對於書桌,不用一切都好好分類,把文件堆一疊,不重要的就會壓在下面,過一段時間再去把不重要的/過期的拿去碎紙機就好了。多的時間,要去做重要的事情。整齊,是一種幻覺。 When we overprotect our children, denying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se their own skills, learn to make wise and foolish choices, to experience pain and loss, and generally make an almighty mess, we believe we’re treating them with love – but we may also be limiting their scope to become fully human. 這一段講養小孩的,也可以給父母們做參考,如果可以,有機會的話,也想寫寫關於阿德勒如何看小孩這一個部分的觀點也是如此,不要想要成為全控。因為你做不到,我們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要讓他們知道要為這個選擇負責。才會是一個完人(individual) 結語 A good job, a good building, even a good relationship, has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But many jobs, buildings and relationships do not: they are monotonous and controlling.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are inherently messy. 這本書看起來是說 混亂。但更多的是說自主、自由是因為放棄想要全盤控制。想要好的人生、好的工作、好的關係,就要更有包容心、包容不同的東西、想法;這些看似混亂,但是因為你選擇開放、更好的隨遇而安。期待有中文版,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這本書。

自由開放來自於混亂:讀《Messy》 Read More »

如何運用你的小聰明-讀

smartcut 今天講的這本書其實也已經有中文版了。聰明捷徑,天下文化出版的。 一直有看到許多人在討論這本書。書名也取得很有意思,是smartcuts, 而不是shortcuts。書本也沒有否認努力的重要。而是在這個時代裡,為什麼有人就是爬得快?有人就是得花十倍的力氣?我們要如何省力?快速爬上梯子的最高點? 這裡講得一點都不投機取巧。這本書也多次提到這個詞 lateral thinking ,查了一下 wikipedia,裡頭是這樣寫的: Lateral thinking is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an indirect and creative approach, using reasoning that i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and involving ideas that may not be obtainable by using only traditional step-by-step logic. 我們除了照著前人的路子走之外,有沒有機會自己 hack 一條路出來?書本一開始介紹了 super mario bros,一款 NES 的遊戲,大家小時候就玩過,總共有 32 的關卡。一直有人在挑戰最快過關。這本書介紹時是 6 分鐘,現在是只有 4 分鐘就可以破關了。 書中說,機綠和運氣可以自己 hack 出來,可以自己去定義出來。 五分鐘版 怎麼做到的? Finishing Super Mario Bros. in six minutes using Warp Pipes isn’t possible if you aren’t truly good at Super Mario Bros. The warp doesn’t mean you’re going to win, or that you deserve to. It just means you don’t have to slog through stages you already know you can beat. 關卡中間有一些水管通道,馬利歐兄弟是水管工人,可以使用水管來跳關。除了你很會玩之外,跳關,本來也是程式設計的。如果不跳關,你怎麼也不可能六分鐘內。 This is a book about Warp Pipes in real life. 我們就是要找到生活中這些水管們。 以下是書中的章節,每個章節都有大量的例子來解釋。有興趣可以一看: Hacking the ladder Training with master Rapid feeback platforms catching waves supperconnecting Momentum Simplicity 10X thinking 我把書中我自己讀到,覺得不錯的句子選出來放在這裡。 Bigger or Better 書中有提到一個遊戲叫 bigger or better ,就是用一個小物品,換到一台大電視、或是換到一棟房子的故事。電視新聞常常有這種都市傳說,如何用迴紋針換到房子之類的。這個遊戲就是你拿個物品,去挨家挨戶問,可以一個比手中物品大一點或是好一點的嗎?一路換下來之後,就會換到還不錯的東西。是米國大學的某大一的入學團康。 無論真假(應該是真的),這裡有一些小啟發: 把大任務拆成許多小任務去完成(沒有直接要換電視,只要求大一點或小一點) 如果這一家拒絕,不會一直討價還價,直接去敲下一家的門。(不在同一個點上費勁) 書中是這樣寫的: The players eliminated resistance by breaking the big challenge(acquire something valuable like a TV) into a series of easier, repeatable challenges (make a tiny trade). A series of wins at small but significant tasks, however, reveals a pattern that may attract allies, deter opponents, and lower resistance to subsequent proposals. 不追求一次的大成功。而是每次的小小的勝利、小小的收穫。 Searching for mentor 很多商管的書,都會告訴你,人生就是要找 mentor,才會大成功啊。但你實際的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生命導師、哪有那麼好找? 那怎麼辦?等待嗎?苦苦挨求、寫信給大咖的人說,請問你可以當我生命導師嗎?這樣人家會理你嗎? 這裡有一些真的做得到的技巧,也很可行的方式: modeling [the master],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their thinking, their visualizing, their body posture, their breathing patterns,” the benefit of an in-person relationship is that the mentor can help the student foc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如果你想要當演員、想要當歌手、想要當作家等等等,現在網路很方便啊。你可以透過書、影片等等去模仿他們。去想想,他們是怎麼學到的,這樣才是可行之處。而不是坐等 mentor 來找你。而是自己主動去尋找。之後,才會有人找到你。 失敗是成功之母?? 這句大家常說的話,我給了問號。書本也是。大失敗不是成功之母,而會讓你一厥不振。而每次的小成功,會給你更多的信心和樂趣,才會讓你繼續做下去。那這樣說,一開始成功就會一路成功;一開始失敗,人生就無望?無論成功或失敗,關鍵不是在於結果,而是有沒有得到 即時回饋 。 it gives them rapid feedback it depersonalizes the feedback it lowers the stakes and pressure, so students take risks that force them to improve. 矽谷的創業常說 fail fast and fail often 也是建立在有得到 rapid feedback,這樣我們才知道要往什麼方向修正。過程的小成功、小失敗,都是想要得到這些回饋。 浪來時,你準備好了嗎? 書中用衝浪來舉了不少例子。也提到網路爆紅的現象。有些人網路爆紅後,可以一路紅下去,有些人就只是短短的 每個人都有成名的 15 分鐘 ,15 分鐘過了就沒有了。原因在哪? 因為這些紅人,在浪來之前,就準備好自己了,他們只是趁著這個浪潮加速一下。譬如素人歌手,也一定自己練習練習再練習,絕對不是運氣好,被看到,而是說不定他/她已經在網路上唱了上千首歌的 mv, 每首都非常動聽。 建立和這世界的連結 以前的時代, 人脈 很重要,有人介紹,你就可以省很多力氣,如果你有才華的話,有人介紹,就可以快速把你推銷出去。現在的時代呢?也是很重要。不過現在多了更多東西可以讓你建立和世界的聯結。 網路 時代的平台。無論是部落格、個人電台、youtube、facebook,把你的作品放上來吧,讓人家找到你。這裡舉了古巴的 Che Guevara 的革命故事,他們是如何利用 radio,宣傳他們的理念。當然他們除了宣傳,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如果沒有無線電台,這些努力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動者恆動 The trouble with moonwalkers and billionaires is when they arrive at the top, their momentum often stops. A sense of forward motion. Regardless how small. 這裡提到登月的英雄們,好像晚年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因為人生上了最高峰之後,就停滯了。書中提到,不要停滯下來,無論找多小的事情做。無論是轉換跑道,或是賺很多錢之後變慈善家,等等。只要一點點的小小前進、對社會、對自己的小要求,都會讓你的人生更開心一點。 They don’t have to do something Bigger or Better to be happy. They just have to keep moving. 小小的前進,大大的不同 minor victories at work were nearly as psychologically powerful as major breakthroughs. breaking up big challenges into tiny ones also speeds up progress. 如果是一般人呢?不是這些名人/有錢人在功成名就之後的煩惱,如果在日常生活,平日的機械式的工作裡,要如何有 smartcut?就像這裡提的,有沒有什麼一點點 的前進?一點點的改變呢? 簡單就好 There are a lot of great inventors and improvers in the world. But those who hack world-class success tend to be the ones who can focus relentlessly on a tiny number of things. In other words, to soar, we need to simplify. patience and willpower, even creativity, are exhaustible resources. That’s why so many busy and powerful people practice mind-clearing meditation and stick to rigid daily routines: to minimize distractions and maximize good decision making. 很多重大的發現/發明,不是他們多麼的偉大、厲害或是花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而是他們很小、很簡單,簡單到你都不願意去想。但他們願意靜下來,好好地想想有沒有什麼是一個小點,從那個不起眼的小點,去做更深的理解和改善?書中提到,這或許也是個 smartcut。 推到極致 “In order to get really big improvements, you usually have to start over in one or more ways. You have to break some of the basic assumptions and, of course, you can’t know ahead of time. It’s by definition counterintuitive.” 這裡的 10x thinking 就找了 Elon Musk,來當例子。一次也不用只改進一點點,譬如 elon musk, 他的理想是到火星移民,那到火星之前,要做什麼改變。如果前面的 簡單就好 是 bottom-up 的 smartcut,那我覺得 推到極致 就是top-down 的 smartcut。因為要去火星,長途旅行的能源怎麼來?所以就發展 Tesla 電動車,看看引擎怎麼來做到;solar city 來發展太陽能。spacex 就來自己研發火箭。從極致來反推。 結語 我覺得整本書很值得一看,用普通的說法是,如何好好應用你的 小聰明 , 我不知道中譯版怎麼翻譯 lateral thinking ,我突然覺得用 小聰明 很不錯。常常在生活中,被說 這個人就只是會一些小聰明 ,但看起來,如果用得好,這些小聰明,或許有很大的用處。 最後的最後,如果選一句書中的話,或是這一長串的文章,可以帶走什麼,我會挑這句: serendipity can be engineered, that luck can be manufactured, convention can be defied, and that the best paths to success—no matter how you define it—are different today from what they were yesterday. 運氣是可以製造的。 和大家分享。

如何運用你的小聰明-讀 Read More »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這一次也是讀英文版的。最近也看到中文版的上市,,最近也花不少時間讀如何學習、如果利用時間的書籍很多。但是這一本最得我心。這本書裡頭有很多作者自己在一年裡頭的小實驗,很多是他查來的、人家說的,這樣最有效率等等。他寫下他自己的心得。他也一周看七十個小時ted talk。 (如果你覺得時間有限,覺得看文章看書有點慢,可以看這個,只有16分鐘)。 以下是我覺得看完整本書後的想法,和我自己有改正作法的地方。 在他的看法裡頭,要有生產力,有三件事最重要: 專心 時間 能量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Read More »

關於學習-讀«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這也是最近讀過如何學習的書籍。這本書主要是針對學校老師,是希望透過老師也知道如何學習,再來調整如何教學。理論的文章用詞淺顯易懂,很容易閱讀。本文最重要的兩個字:chunking、practice,很多都是老生常談,但有一些新的觀點來看這些老掉牙。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關於學習-讀«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Read More »

做報告時,要選用什麼圖?-快速上手資料視覺化

這是在harvard cs 109 data science 的第3講。我覺得非常簡潔,因此做個筆記給自己和需要做視覺化的大家。很多時候,無論是在報告、或是寫論文,常常會對於要選用什麼圖來表達感到疑惑。這個講解很短,約一個半小時,但是有很多不錯的內容。 文末附上課程的影片和投影片。

做報告時,要選用什麼圖?-快速上手資料視覺化 Read More »

要追求什麼?讀’when breath becomes air’

這本書已經在書架上好一陣子了。趁著六日這兩天,一點一點把它讀完。 已經有中文版上市了。”當呼吸成為大氣”,好像是這樣翻的。讀英文版雖然慢,來回反覆在同一頁去揣測作者的意思,因為是垂死之言,作者也算是在我們這一輩的,寫在身為住院醫師的最後一年。每個住院醫師只有一個最單純的目標,通過專科醫師考試,像是某種傳統的入會儀式。每個人,從讀醫學系的第一天,就夢想著這一天的到來。如果這一天來臨之前,你知道,你清楚地知道,那也是你離開人世不久的日子,你要怎麼做? 他是這樣描寫每個住院醫師,通透專科的那一天: At age thirty-six, I had reached the mountaintop; I could see the Promised Land, from Gilead to Jericho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你的人生目標還會是一樣嗎? 作者從一開始,為什麼選醫學系開始寫。他一開是讀文學的,也拿了不少文學相關的學位。 I had come to see language as an almost supernatural force, existing between people, bringing our brains, shielded in centimeter-thick skulls, into communion. 我很喜歡他在這本書,描寫文學、醫學、哲學、語言,他說文字就是把大腦的想法變成和人的工具,他理解文字的使用,但他也想要瞭解大腦,所以他想當醫生。我也相信文字有super power,可以超越一切,是人為什麼是人,最重要的東西。 解剖課 I couldn’t quite let go of the question: Where did biology, morality,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intersect? 這也是一直很困擾我的問題,看這本書的時候,會一直有:其實我也有這樣的困擾,但我沒有像作者這麼努力過去追尋心中的問題,想要去找答案。每個人都以為,所有對死亡的疑惑、對生命的疑惑、對哲理的想法,還有文學的作用。曾經我也天真到,只要我可以成為醫生,拿到執照的那一天,這些問題都會解決。但這些問題不可能解決,你心中的疑問,會一直存在著,我一直讀著這本書,希望可以看到作者在書中的某處會有”Ah-Ha”,我想通了。但更多的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質問,在死亡之前,不停歇地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無法被回答,但不表示你不可以努力去找答案。這本書是寫著作者找答案的過程,他所得到的,和他失去的。 Even so, that first cut, running from the nape of the neck down to the small of the back, is unforgettable. Cadavers reverse the polarity. The mannequins you pretend are real; the cadavers you pretend are fake. But that first day, you just can’t. When I faced my cadaver, slightly blue and bloated, his total deadness and total humanness were undeniable. 作者從他還沒進入醫學院開始寫,一路寫到他去世之前的心路歷程,有一段是這樣寫解剖課的,對於全世界,無論在哪裡的醫學生,都是一樣的,對大體老師的第一刀,劃下去的那瞬間,就是你入行儀式,那個氣味,那裡的一切,你都不會忘記。以前花時間寫下關於解剖的小說,大抵上就是和這一整段描寫的心境雷同。我們只有在第一開始和最後結束時,會正式著大體老師的臉,那張臉,在其他的時間會用白布蓋著,否則的話,剩下的課無法進行,無法對一個曾經存在的人,把他化成各個單元、各個單獨的器宮、組織。 選科 Indeed, this is how 99 percent of people select their jobs: pay, work environment, hours. But that’s the point. Putting lifestyle first is how you find a job—not a calling. 這裡寫著他為什麼選神外的原因,也給各個有志之士,在醫療崩壞進行式的台灣,說不定還可以看到一線希望?他是這樣說的,過好日子、輕鬆的生活,選這樣的生活,叫做選工作,但我想要選志業。 作者也沒有批評的意味,也沒有說什麼樣的選擇是好的,是壞的?整本書他都沒有提到他不喜歡神外,他甚至在治療之中,還嘗試回到工作崗位上,把最後幾個月的訓練結束,完成住院醫師生涯,好像那才是完成他的生命。才是他最想做的。但他也提到,如果可以,他想要多陪妻子、他也想要多寫文章,想要寫出點什麼。 生病和死亡 Severe illness wasn’t life-altering, it was life-shattering. It felt less like an epiphany—a piercing burst of light, illuminating What Really Matters—and more like someone had just firebombed the path forward. 我覺得文學就是去回答生命的意義,用長長的一段文章,用經驗的描述,告訴你,這不是選擇題,也不是問答題。而是長長的論述文。長得讓你眼花瞭亂,忘記一開始的問題是什麼。他說生病不只是改變生命而已,而是重擊、拳拳到肉。雖然痛得要命,但是卻可以把昏沉的你打醒,去省思,在生命的最後,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it had occurred to me that Darwin and Nietzsche agreed on one thing: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ganism is striving. Describing life otherwise was like painting a tiger without stripes. After so many years of living with death, I’d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 easiest death wasn’t necessarily the best. 作者這裡提到生命最基本的本質,無論是達爾文或是尼采,作者提到,生命的本質是努力不懈。無論是哪一種生命,在死已來臨之前,都會想盡辦法的活下去。作者提到除了自己快要死亡的經歷之外,還有自己當醫生的經驗,看著這麼多的死亡在生活的周遭。他提到輕鬆的死亡,不一定是最好的;對生命而已。作者企圖在整本書之中,想要大談死亡,畢竟是離他如此近的東西,他最有資格談這個;但他反而花更多篇幅寫如何好好地活著,在他最後的時間。他也提到,我知道我總有一天會死;只是不知道來的這麼的快。他曾來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會死,在死亡來臨之前,可以做些什麼,做更多什麼?討論生命,而避開死亡不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一段談到(是這本書嗎?不清楚)如果沒有死亡,就不要有人去重視生命的意思,是死亡讓我們珍惜,讓我們學會做人。 The tricky part of illness is that, as you go through it, your valu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You try to figure out what matters to you, and then you keep figuring it out. 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 The way forward would seem obvious, if only I knew how many months or years I had left. Tell me three months, I’d spend time with family. Tell me one year, I’d write a book. Give me ten years, I’d get back to treating diseases. The truth that you live one day at a time didn’t help: What was I supposed to do with that day? I could hear Emma’s voice again: You have to figure out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you. 作者每次和他的腫瘤科醫師的對話,像是和一個禪宗大師對話;話語是非常平凡的、平常人聽起來也是再不凡不過的句子,但是放在作者身上,放在臨死之人的身上,就會變得一切都不一樣。作者第一次遇到腫瘤醫師,就一直問Kaplan-Meier曲線,他想知道,他還有幾個月可以活?他的醫師告訴他,你問我一百次,我也不會告訴你。重點不是你還有多久可以活、重點也不是統計,而是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什麼事情是你想做的? 作者一開始很不諒解,覺得自己是醫師啊,你跟我說這些數字,我聽得懂啊。 憑什麼不告訴我啊,大不了我自己去查就好。 過了一陣子,作者自己也提到,那些數字對每一個個人,一點意義也沒有,那些數字沒有辦法決定你剩下的人生、沒有辦法定義你。醫師同儕告訴你,你得也想想什麼樣是重要的,接下來想要怎麼過日子,想好之後,我們再來討論治療。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一本書、作者也回去完成最後幾個月的醫師訓練,也決定要有一個小孩。這一次,都是癌症之後、都是生病之後。 醫生是什麼? But if I did not know what I wanted, I had learned something, something not found in Hippocrates, Maimonides, or Osler: the physician’s duty is not to stave off death or return patients to their old lives, but to take into our arms a patient and family whose lives have disintegrated and work until they can stand back up and face, and make sense of, their own existence. 台灣人最愛說醫德了。但說再多的道德倫理約束,也比不上一個好的故事、好的文學作品。如果整本書要來挑佳句嚴選,第一句當然是腫瘤科醫師說的:”你得想好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三句(第二句在下一段)就是這一段了,我想也是醫界大老最愛說的醫德了,但先不論醫德不醫德。也是每個人、每個對自己職業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想想,你要怎麼去交付這個職業的任務,如果只是一般工作、只是拿薪水的,也不用想太多,完成任務就是。但是,如果還願意多想一點點、多做一點什麼,再交付任務之前,如果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是讓病人遠離死亡、也不是讓病人回到他本來的生活;而是可以的話,讓病人和他的家屬,可以支持著他們面對瓦解的人生,有勇氣面對,了解自己生存的意義。他期待自己可以的話,可以回到工作的話,期許自己可以成為這樣的醫師。 可愛的女兒 I lay on the cot and smiled back, watching her belly rise. There would be so many absences in Lucy’s and my daughter’s life—if this was as present as I could be, then so be it. Feeling her weight in one arm, and gripping Lucy’s hand with the other, the possibilities of life emanated before us. 這是我整本書,排行第二的句子了。作者在臨死之前,如果我記憶沒錯的話,完成了三件事,一是完成訓練、再來是寫一本書,再來就是有一個生命。女兒出生不久後,作者就去世了。他也知道在他女兒的成長過程,他要永遠缺席了。我無法想像這樣的遺憾。每個人的生命重要順序不同。如果依作者所言,有一個小孩,對他來說、對他整個家庭來說,順位之重要。一邊看書、一邊看著自己的小孩,那些再平凡不過的小事;那些調皮搗蛋的笑聲、煩人的夜半哭聲,瞬間在這些文字之前,變得幸福無比,害怕一個不小心就要失去。 小孩對於作者而言,是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遺憾。書末的最後一段是太太執筆的,寫著作者去世的最後一個,最後清醒時抱著自己的小孩,和她說再見。是幸福嗎? 我答不出來。看到越後面,讀書的速度越來越慢,慢到不忍翻到下一頁。 漸近線的人生 So what tense am I living in now? Have I proceeded beyond the present tense and into the past perfect? The future tense seems vacant and, on others’ lips, jarring. 不知道這些句子是作者什麼時候寫下來的?對於時間感開始有種不確定感,不確定現在式、過去完成,那還有沒有未來式。對於讀者的我們,這些句子像是琥珀般,把作者當時對時間的疑惑封存下來,讓我們可以檢視,替他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永遠也沒有答案了。 “You can’t ever reach perfection, but you can believe in an asymptote toward which you are ceaselessly striving.” 這一句,也許就是作者回答自己人生最後的意義是什麼吧。人生就是追求完美,雖然永遠無法達到,但像漸近線般, 你可以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地去達到。就像他垂死掙扎,不是要逃離死亡,而是想要留下些什麼。

要追求什麼?讀’when breath becomes air’ Read More »

成為脫隊的綿羊

最近讀了這一本書,雖然沒有讀得很仔細,有很多地方我有點取巧跳過,讀得很快。不過有些東西還是進到了我腦子裡,沒有寫下來一直記著,會讓腦容量短路,趁現在思路還算清楚,我要把這個寫下來。自以為自己曾經排列在”優秀的綿羊”隊伍裡頭,可惜很早就掉隊了。 這書分成三個部份,一是個人、一是大學、一是這個社會。不過有些章節宏願過大,個人之力微小,也無法改變,要去撼動這個社會也有點難。所以關於後面的章節,我都用很快的速度略過。 我是看英文版本的,中文有譯本就叫優秀的綿羊。書中有許多老掉牙的議題,不過對於還沒上大學/正在讀大學的學子們,或許還可以一讀,但像我們這種大學已經讀完好多年,而且還從隊伍中掉隊的體弱綿羊們,可以當做悠閒的閱讀書目。 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大學的重要,還有人文科目的重要。大學是一個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You develop “a” philosophy, and then you carry it around in a box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removing and applying it as needed. 作者也把美國的名校由來說了一下,但近代的名校變成有錢人子女們交流的地方。(沒錢就是沒好的學位、沒有好的將來,這是社會的問題)。不過如果你有幸讀大學,作者提出的觀點是,大家都是要去華爾街賺錢、大家都要來當醫生、當律師、搞金融業。錢沒什麼都不好,但讀大學=>賺大錢,那其實好像有點浪費。 E. M. Forster has a character remark, are incapable of saying ‘I’. They cannot even say ‘I’ want, because ‘I’ want must lead to the question “Who am I?” So they only say want, without the I: “want money,” “want mansion,” “want Harvard.” Becoming a lawyer isn’t a purpose. Becoming a lawyer to defend the rights of workers, or to prosecute criminals, is. Purpose means doing something, not “being” something. 作者也提到,大家都迷失自己了,都在追求卓越的這一場遊戲之中,連”自己”這兩個字也不敢說了。只要別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 所以,個人層面上,可以怎麼做?作者說要”發明自己的人生”,不要人家說什麼就做什麼。也不要天真的相信那麼在畢業典禮季一直會有說告訴你,要追求你的夢想,這是害人的話啊。追求夢想要吃多少苦頭,這些人都沒有告訴你。 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at inventing your life does not come without potential costs. People say “find your passion,” but they don’t say “be prepared to suffer” (if only by surrendering the status that you might have had). They say “follow your dreams,” but they don’t say “the hell with credentials.” Putting a sticker on your MacBook that says “I’m an individual” (in whatever paraphrase) does not make you an individual. 好吧,那不知道做什麼,先買台macbook,再貼幾張貼紙,跟著大家學程式的熱潮一起學code,這樣不的讓你變成有特色的你,也不是真的你。別傻了,孩子。 Stumbles, sacrifices, inner struggle, false starts and wrong turns,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peers—these are some of the signs of the genuine article. The way you know it’s real is if it hurts. 這也不算是什麼讀書心得。但作者這樣當頭棒喝的話,個人覺得值得一看。看完會比較清醒一點。對於掉隊之後的綿羊,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激勵,有幸可以加入脫隊一族,要感到開心才是。

成為脫隊的綿羊 Read Mor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