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不要做得太好、不要太爛
法國的哲學家蒙田是這樣談論工作的:
你應該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
不要要求他們太多、也不要提供太多好處、不要讓任一方以為你是對方的人
他在溫泉之旅之中,被國王叫回來當市長。
不太喜歡搞政治的他,被迫參加政治圈,
在人際複雜的圈子裡,他是這樣說的:
該說的說、該做的做。
不可能在別人談論你的同時,可能全身而退。
你對自己的批評,人們信以為真;你對自己的讚美,人們充滿懷疑
常常有人告訴我,他在職場上被主管討厭、被同事排擠,或是覺得工作很疲倦。
我要怎麼辦?我就會拿蒙田的說法,跟他說,你或許不用太執著。
又有人告訴我,他找不到工作的動力時,我就會拿脫口秀的演員Jimmy O. Yang說過的玩笑:
“爸,我想追求夢想”
“天啊,你會成為無業遊民的……”
“為什麼啊,我會很認真的…”
“人們都是做著他們討厭的事情,再用錢去買他們喜歡的事情”
這是玩笑話,但也說明了,進入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後,我們對於工作的態度。
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自殺論》(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裡,
第一次談到了失序的世界,人們在工業化之後,因為焦慮、憤怒的感受,人們進而絕望地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都市化、工業化,人們就像是上述的玩笑話,人們失去了價值、失去了目標。涂爾幹甚至也把犯罪、逃學等等問題,都算在工業化/都市化所帶來的失序。
這看起來好沮喪的論述。回頭到到日本的過勞死、或是過勞自殺。甚至台灣的過勞問題。
到底工作是什麼啊?
人們總是出租自己。他們的天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奴役他們的人用的。
……
只要哪裡有事有義務,他們不加區別都去參與,只要不手忙腳亂,就好像不是活著。
他們為忙而忙著,他們為找事做而找事做。
其實他們停不下來,工作對某些人來說是能力和尊嚴的標誌。
在英國(又是它!)的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有個「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Bergen Work Addiction Scale)。
- 你常覺得可以擠出更多時間去工作?
- 比你預期花更多時間在工作?
- 想要用工作來降低罪惡感、焦慮、無助和憂鬱嗎?
- 其他人請你減少工作但你都說不聽
- 如果不讓你工作你會覺得很不舒服?
- 因為工作,你壓縮你的嗜好、休閒和運動
- 因為工作已經對你的健康有負面影響?
如果上述的答案,你都寫總是、經常的話。你可能要好好想想,你是否像蒙田所說的「為忙而忙、為找事做而找事做」。
工作之外的你,真的找不到能力和尊嚴嗎?
剩餘價值論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的文明來自於勞力生產的剩餘價值,資本家所賺的,都是來自於勞力。的確,在歷史的進展是這樣沒有錯。當農民有多餘的產量時,才可能蓋城堡、有士兵。而你我現在正在讀寫這篇文章,都是因為「能量過剩」,甚至現在我們有很多工作,都是產能過剩的產物。
我們把自己鎖進了「生產」、消費的圈子裡,我們賺更多就是要買更多,就像蒙田所說的。甚至,我們的勞工運動,都是想要增加勞工更多的薪水,少數人才會去想,我怎麼樣讓工作變得充實?變得更有趣呢?
我的結語
我沒有結論。
我也是剛剛從社畜裡逃出來,才開始自己的摸索之旅而已。
或許蒙田的「有做,但不要做得太好」,
就是希望你不要過度成為別人的奴役,
好好想想,花點時間探索,
工作之外,你可以再找到些什麼。
下一篇,我們來談談,工作和自我認同、還有,未來的工作是怎麼樣子的。(訂閱制會員專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