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小孩-參加暖暖蛇短期學校

今年暑假,太太和我們決定做一個小小的實驗,打算給孩子一個「無聊」的暑假。
因為工作的性質,剛好可以試試看放飛他們。不安排補習班、不安排才藝班。沒事就在家廢的暑假。
我記得我小時候的暑假也是這樣的。
我記得爸媽都去上班,只有自己和妹妹跟阿公阿嬤在家,可以玩土、可以玩跳房子、可以發呆。
可以很無聊,但現在想想也很懷念。
暑假在工作上了一些安排,雖然也沒有辦法錄podcast, 諮商也得和個案請假等等。
雖然自己進修學習的時候變少,但和孩子的時間多很多。

我們只安排了出國一周、學游泳、還有參加暖暖蛇的短期共學。

因為不希望有太多3C育兒,雖然知道不可能完全禁止,
我們用紙做了飛機、紙劍和盾牌;一邊看Youtube,一起摺廢紙,只是媽媽看了很頭大。
我把買了好久的西洋棋拿出來玩,雖然我棋力大概和我小孩一樣爛,但玩得好開心。


還有玩了卡坦島,只是每次玩,一整個下午就沒有了。
我們去了大坂的環球影城,玩了哈利波特園區,回來就開始看哈利波特的電影。
為了準備去暖暖蛇的短期共學,帶他們自己去加值學校的悠遊卡、等公車、等捷運。
過去這十天都在山中度過,下午的雷陣雨也常常玩得濕濕的。
前兩天孩子就和其他孩子打架,
我是比較擔心孩子傷了別的孩子…
也謝謝暖暖蛇的老師引導。
孩子說:「大人都沒有生氣,都和我們用講的」
暖蛇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文章寫過:「不打不罵不稱讚,紀律規則給鼓勵。」
我覺得他們過了一個很「無聊」的暑假。
沒有什麼特別結構的課,大量處理現在的情緒(here and now),
讓孩子經歷情緒、看到、消化等等
孩子跟我說,我和我前兩天打架的孩子成為好朋友。
其實我很感動。
在學校、在安親班,可能因為時間不夠、孩子眾多,
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課業、才藝和表現。
我真的很希望,可以有個什麼可以經驗情緒的團體,真的不打不罵,可以平等地說。
有時候,覺得自己也不知道做得好不好,雖然身為專業人員(但我也是人,我也常常有自己的情緒)
兩次星期五下午和其他家長的團體討論(我都躲在角落偷偷地聽),
原來家長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一方面是蒐集大家的想法,一方面也是自我療癒嗎?
我覺得我的堅持沒有錯。
我很幸運在住院醫師時期很認真學了阿德勒,教養的過程就是修煉。
陪他們也是讓自己長大。
暑假也讀了兩本和教養有關的書,一本是最近美國火紅的The Anxious Generation,還有一本也是早先的Free-Range Kids
我相信, 孩子就是孩子,如果你讓他們自由發展,他們就會在不需要太多照顧的情況下, 長成有能力、而且負責任的成年人。

自由放養

就像我之前的文章也說過,避免專家,在《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裡,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的兒子,雖然母親寫了名著《幸福童年的秘密》,但兒子指出,其實母親也做不到她自己書中的理想樣貌。專家沒有做得比你更好。控制只是我們想象中的產物。尋求控制只會使我們更加焦慮。良好的育兒並不需要控制。我們只需要練習控制我們的焦慮。

在暖蛇短期學校的家長分享,我聽到好多家長都 非常焦慮 。加州心理治療師 Allison Cohen 說:「就像一隻倉鼠在跑輪上奔跑、奔跑、奔跑。你試圖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並完美地管理它。然而你做不到。生活不是下棋,無法提前策劃十七步棋路。即便是棋子,這項遊戲本身就非常困難,需要全神貫注。」

培養孩子成為,可以融入世界(Be Worldly), 並且在必要時,勇敢起來。

練習放鬆

「放鬆自我, 你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並不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太大影響。」在那兩次的現場,我好想大聲地和其他家長說。
但怕他們覺得我是怪咖。我只好回來寫一篇長文……
試圖控制孩子生活的這種欲望,和強迫症非常相似。而強迫症又與恐懼(害怕孩子,害怕自己毀掉這個世界,害怕…其他任何事物)如出一轍。如果當精神科醫師有教導我什麼,那就是人是一種充滿韌性的生物,我們總是可以在生命歷程中學習到什麼。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也可以。

讓他失敗吧(Let it fall )

孩子的工作不是讓父母看起來很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讓孩子看起來很好。他們雙方都有責任盡力而為,但當做得還不夠好時,就要失敗。

有時候我覺得我是個失敗的家長,我覺得我的孩子有我的壞脾氣、暴躁、沒有耐心。
有時候我也覺得我沒有盡到我剛做的責任。
暖蛇短校的前兩天,當小孩有衝突時,我其實內心也很焦慮。
我很怕他長大了,可能會沒有朋友。
我怕他長大了,會被討厭。
我怕他被貼標籤。

我想起我爸媽曾經一定也很害怕過。
我爸媽在我小學時,常常接到老師的電話,常常要去學校去代替我跟其他家長說對不起。
他們其實有幫我撐起一片天,沒有過度指責我,也沒有過度要求我。他們相信我,相信我可以長大。

我也要努力試著相信我的孩子。相信他們可以。
忍受看著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因為要讓他們知道,「人生=風險」。
之前小孩剛騎著自行車在自行車道快速騎著,我就眼睜著看他跌倒、跌在水溝,他生氣摔車,坐在路邊說不騎了。
陪他到可以消除情緒,再次願意騎上車,完成旅程。
現實生活中,可以遇到失敗是多好的事情啊,當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但重點在於,如果你不願意跌倒,就無法學會騎車。
我好想教導他們:「害怕嘗試的人才是失敗者。」
我們都會失敗,但那並不代表我們就是失敗者, 想要告訴孩子,韌性就是在失敗後重新振作起來投入戰局。
正是這種「失敗又何妨?我們再試一次」的態度,就是新興的「正向心理學」。

交朋友失敗、考試失敗、作品失敗。
處理失敗失落的情緒。
當一個終生的「失敗」者。

玩,一直玩

自由放養的第一步:就是找一個未經安全改造的遊樂場。讓孩子們玩點原始的、可能違法但有趣的遊戲。但現在的遊樂場都太安全了。所以露營、野放探索、玩沙玩土等等。遊玩可以說是對孩童成長至關重要的事情,就像是愛、陽光與青花菜攪在一起。它是我們希望學校教導孩子的所有重要技能的根本,玩樂能啟動一切:思維、身體和生存意志。

我本來就在想,有沒有一種營隊,沒有什麼課表,就是帶孩子去玩公園、玩沙、玩土,如果有衝突,就協助讓孩子看到情緒。我覺得這次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在共地辦的短期共學團,給孩子很好的10天。他們去了大坑、去了大肚、學會搭車、學會生火、練習失敗和挫折。那些學會互相遊玩的孩子似乎總是最快樂的。物質財富無法贏過實際的、孩子們奔跑玩耍的樂趣。

希望我的孩子,玩得開心,就像我小時候一樣,玩那些稻草做出來的魔杖,當他想要一把劍或箭時,我們用紙做,用最破爛最便宜的東西,才可以刺激靈活性和想像力。想要魔杖,我們自己做。

做家事

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孩子和成人是一起工作的,沒有像幼稚園那樣的年齡界限。重要的只是勝任能力,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多一雙手,所以大家都很鼓勵勝任能力。以前的人,只要有點力氣,就得去餵動物、種田、農作。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行了?到 5、6 歲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掃地(但不完全弄進吸塵器),到二年級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開始準備自己的午餐和倒垃圾。到三年級左右?他們可以洗碗了。也許你已經很在行了,或許,我們要漸漸開始要求做簡單的家務。

做家事或許在申請大學時的學習歷程看起來不酷,但是,可以讓他們成為堂堂正正的成年人。
讓他們在家庭事務中出力,或是為別人家庭的事務出力,請大的孩子照顧其他孩子等等。

焦慮世代,請限制孩子的3C

從演化說起

人類的前兩年生長迅速,接下來的 7 到 10 年生長放緩,到了青春期又會經歷一次快速生長高峰,然後在幾年後停止生長,進化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延長童年。它還植入了三種強烈的動機,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和可能實現:自由遊戲的動機、調諧的動機和社交學習的動機。在以遊戲為基礎的童年時代,放學後孩子們無人監督地自由玩耍,得以滿足這些動機。

自由遊戲的需求

格雷將「自由遊戲」定義為「參與者自由選擇和指導的活動,是為了活動本身而不是有意識地追求不同於活動本身的目標而進行的,13 歲,也就是目前社交媒體平台最低開設帳號年齡(而且並未強制執行),這個年齡太低了。當 13 歲的青少年大腦正處於開放狀態、尋找榜樣時,他們不應該在刷個不停的影響者和其他陌生人的Po文。他們應該與朋友面對面玩耍、同步互動、聚會,同時也要留出一些視聽空間,從父母、老師和社區中其他榜樣那裡學習社交技能。

無監督的戶外遊戲能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各種風險和挑戰。它通過培養身體、心理和社交能力,讓孩子有信心面對新的境況,這就是對焦慮的一種預防。在這一章中,我將說明,擁有大量自主權和無監督遊戲的健康人類童年,會使大腦主要處於“探索模式”,並培養良好的依附系統和處理日常生活風險的能力。

孩子們天生具有抗逆力,這就是為什麼過度保護的孩子更容易成長為被困在防禦模式中的青少年。他們處於防禦模式時,可能會學習較少、缺乏親密朋友、更容易焦慮,並在普通交談和衝突中體驗更多痛苦。

我們都渴望刺激

孩子們和小狗都是尋求刺激的人。他們渴望體驗刺激的感覺,如果得不到這種體驗,他們就無法克服童年的恐懼,也無法開發大腦,讓探索模式成為他們的默認狀態。人類的童年是在現實世界中演化而來的,孩童的心智「期望」現實世界的挑戰,而現實世界是具體的、同步的、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在持續存在的社區中。在美國,小孩從1981 年至 1997 年間也面臨著時間壓力,導致自由遊戲時間減少。

在理想的狀態,小學和國中學生放學後和週末,孩子們可以自行在鄰里遊玩,組成跨年齡的小團體,尋求刺激、冒險、解決衝突、培養抗逆能力、共同探索發現,直到天黑回家。這些課外時間對孩子們的社交發展和心理健康可能比在校內發生的事情(除了休息時間)更加重要。

可惜在現在台灣都會區的現況是做不到的,我曾經在Podcast上聽到Andrew Huberman說,如果他有孩子,他要搬到鄉下。如果一切許可,或許搬家可以解決;如果無法搬家,至少,在暑假期間,希望給他們多一些些自由探索的可能。

如果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探索的可能,他們會長出安全依附。他們通常在數秒或數分鐘內就會安頓下來,轉向 探索模式 ,然後出發去學習更多。這個過程每天發生數十次,每月數百次,在幾年內,孩子變得不再那麼害怕,更願意自己探索—也許可以自己走路去學校或朋友家,不需要成人的協助。 隨著成長,孩子內化了這個安全基地。她不需要父母的實際存在也能感受到支持,因此學會自己面對逆境

3C對青少年的危害

以螢幕為基礎的體驗是否比真實生活的肉身體驗價值較低?對於那些大腦進化期望在特定年齡接受某些體驗的孩子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利用文字配以表情符號的溝通方式,無法培養在對話過程中受益於表情、語調變化、直接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的大腦部位。我們無法期望孩子和青少年在大部分社交活動都在虛擬世界進行的情況下,能夠發展出成人水平的真實社交能力。同步視訊會議雖較接近真實互動,但仍缺乏身心合一的體驗。

雖然我青少年時期仍會有一些電玩時間,但我的年代是沒有手機的。只能是電腦或是電視,遊玩的時間有限,目前學界的共識和證據是,長期使用會有4種危害

  1. 社會剥奪(Social Deprivation)
  2. 睡眠剥奪(Sleep Deprivation)
  3. 注意力破碎化(Attention Fragmentation)
  4. 成癮(Addiction)

使用比較多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更容易患上憂鬱、焦慮和其他障礙;而與參加比較多團體活動(如參加團隊運動、宗教、社區等)的青少年則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無論是孩子或是青少年(其實大人也是),我們需要面對面、同步、具有實體性和肢體性的遊戲。

最健康的遊戲是在戶外進行的,這也是10天下來,在暖暖蛇短期學校裡,是我希望孩子參加的,雖然熱、蚊子多、下雨等等,但這才是最健康的。

  1. 注意力不集中變成新常態 注意力描述為 心智看似同時可能存在的眾多選項或思維中,進行清晰生動擁有一個思考。 這就是為了有效處理某些事物而從其他事物中撤離。注意力是我們做出的選擇,要集中在一項任務、一條思路、一條心智道路上。當我們無法作出這種選擇,讓自己時常被分心,我們最終會陷入“混亂、迷茫、散漫的狀態”,這正是注意力的對立面。注意力比智力來得更重要,現在比智力,你贏得過ChatGPT、Claude 等大型LLM模型嗎? 人們無法真正地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在任務之間轉移注意力,但這樣會浪費大量時間。切換到再專注之間,我們的大腦會消耗更多的資源。
  2. 成癮 「智慧手機就像現代免費合法的吸食器,二十四小時為這個翻滾的新世代注入數位多巴胺。」

新的憂鬱世代

社群媒體的一大諷刺:你越沉浸其中,就越感到孤單和沮喪。這既適用於個人層面,也適用於整個社群。女孩特別容易受害的四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社群媒體是一個會陷害更多女孩而不是男孩的陷阱。誘因在於與朋友建立聯繫的承諾–這對渴望親密聯繫的女孩很有吸引力—但現實是,女孩被推入一個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在這裡,我們遺傳來自和人交往、用於現實社區的腦區,在社群媒體上,會讓我們做錯。

男孩呢?自從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安全至上”的興起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因為男孩參與的是更多的粗暴和冒險遊戲。當遊戲時間縮短、被拉到室內、過度監管時,男孩失去的比女孩多。男孩和女孩在心理健康上呈現不同的模式。女孩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內向性障礙,如憂鬱和焦慮,將情緒和痛苦內化;而男孩則傾向於表現出較高的外向性障礙,將情緒外化,參與高風險或反社會行為,如酗酒、暴力和毒品濫用,往往影響他人。

被關在室內的男孩, 只能使用電子遊戲,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電子遊戲的使用有時可以短期緩解人們的孤獨感,但也讓一些使用者陷入了惡性循環,因為他們利用遊戲來分散注意力,逃避孤獨的感受。7%似乎是青少年男孩因長時間玩遊戲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等)受到實質損害。這些重度玩家錯過了睡眠、運動以及與親朋好友的面對面互動。

電子遊戲並不是為了培養少量持久的友誼或發展玩家的社交技能而設計的。正如 Peter Gray 和其他遊戲研究人員指出的,自由遊玩的最大收益之一是孩子們必須擔任立法者(共同制定規則)和法官與陪審團(共同決定在違反規則時該怎麼做)的角色。但在大多數多人電子遊戲中,這一切都由平台自行決定。不同於現實世界中的自由遊戲,大多數電子遊戲並不提供自我管治技能的實踐機會。

電子遊戲也無法提供冒險遊戲所能帶來的抗恐懼效益。電子遊戲是脫離身體的。它們有自己的方式令人興奮,但無法激發乘坐雲霄飛車、打籃球或在探險遊樂場用錘子砸東西所能帶來的實際恐懼、刺激和心跳加速。(冒險樂園比起電動好)

雖然,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玩電子遊戲仍可以有些好處。一些研究顯示,使用電子遊戲與認知和智力功能的提升相關,例如改善工作記憶、反應抑制能力,甚至是學校表現。 一項實驗發現,當實驗組被要求每週玩 3 次電子遊戲,每次 30 分鐘,一個月後憂鬱症狀顯著降低。其他研究也發現,合作遊玩電子遊戲可以促使玩家在遊戲外也更願意合作。

只要時間合適、虛實整合,電玩不走上成癮的機制;是會有些好處的。

失序的社會

在1897 年,法國社會學家艾米爾·涅克海姆(Émile Durkheim)—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深入探討社會本質的思想家之一—撰寫了一部關於自殺的社會原因的著作。他根據政府開始收集統計數據而獲得的數據發現,在歐洲,人們越是被束縛在具有道德權威的社區中,越不容易自殺。涅克海姆的核心概念是規範失序(anomie)或無規範—缺乏穩定且廣泛共享的規範和規則。他擔心現代性的快速且令人迷惘的變遷及其削弱傳統宗教影響力的趨勢,助長了規範失序,從而引發自殺。他寫道,當我們感到社會秩序正在動搖或崩潰時,我們並不會感到解放;相反,我們會感到迷失和焦慮。

如果這種 約束社會秩序 消散,如果我們不再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於我們之上,社會內在的一切都失去了客觀基礎。剩下的只是人為組合的幻像,一個在最微小反思中便會消失的幻影;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可以成為我們行動目標的東西*

「失序」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突然在 2010 年代初,男生和女生都更加強烈地同意「生活常常感覺無意義」這一說法。我在診間,越來越常聽到「我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義」。我們自由了、我們走出束縛的生活,但我們也走進了失序的年代。

最近巴黎奧運才結束,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觀眾,在比賽前通過啦啦隊、唱國歌、集體意識改變(通常通過酒精)以及各種準宗教性的儀式、迷信和身體標記來把自己綁在一起。站在擠滿數千名球迷的體育場內,一起歌唱、一起鼓掌迎接每個進球或得分的時刻,那種被激發起來的感受是很令人興奮的。我們為我們的選手加油、熬夜,一起體會這種“集體狂熱”(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想要體會嗎?下次棒球季時,買張票進去就會了。

大的社區並非隨人們聚集溝通而自然產生。最強大和最令人滿足的社區在某件事將人們從下層帶到較高層次時才會形成。他們一同進入神聖的領域,同時體驗神聖的經驗,但是當社會生活變得虛擬,每個人都通過螢幕互動時會發生什麼?

一切都會融成一片模糊不清。沒有共識的空間——至少不是人類進化適應的三維地球空間所感受到的那種空間。在虛擬世界中,沒有日常的、每週的或年度的日曆來規範人們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什麼都永不關閉,所以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時間表行事。生活在一個缺乏結構的無序狀態中,使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網路上激進政治運動的招募,這些運動提供明確的道德觀和道德群體,因此進一步將他們從面對面的社區中拉離。也許最重要的能將人們聯繫在一起的肉身活動就是進餐。大多數主要節慶和人生儀式都包括一頓盛宴,或至少是共同用餐,通常還有該節日或儀式特有的食物。參加團隊運動的青少年比不參加的人更快樂。

我們人是有形體的;一個只依賴手機的生活是不健康的。螢幕會讓我們忘記,我們的身體是很重要的。

冥想讓你記住,你有身體

身體並非在靈性實踐中永遠處於運動狀態;某些實踐運用靜止,雖然即便是靜止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強烈反應。冥想傳統教導如何坐、呼吸和想像身體。佛陀遵循「八正道」達到開悟。其中第八個元素,「正定」又作禪定,諦定,依四聖諦知見,經歷七正道而成就正諦確定、正諦肯定的智。就是希望我們長養專注,對治散亂。冥想有助於平息猴子般的心智。(monkey mind)隨著時間推移,即使在未冥想的時候,有意識的經驗性質也會改變。

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卻打破了這堤防,以警報和瑣碎的事物淹沒了意識,用聲音填塞耳朵、分散注意力、使意識四散。 手機生活讓人難以在與他人在一起時完全在場,也難以獨處時安靜下來。如果我們想體驗寧靜與安寧,想培養專注力和統一意識,就必須減少進入眼耳的刺激。

我們必須有充足的機會安靜下來,無論是打坐冥想、在大自然中漫步、或是單純地望著車窗發呆、沉思,而不是一直聽音樂或是(對後座的孩子們)全程看影片。

社群媒體是煩惱的泉源。它培養人們以與世界智慧傳統截然相反的方式思考:首先想到自己;物質主義、判斷、自誇和瑣碎;尋求被愛和關注量化的榮耀

什麼是美妙奇幻的經歷?
這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慷慨大方,沉浸於當下。過去的瑣碎煩憂突然變得黯淡無光,對未來的擔憂也變得多餘,因為我現在感到如此安全和平靜。就好像我正在經歷一段時光,對自己和焦慮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同時也有一種蜂擁而至的幸福感,單純地想要與他人聯繫和交談。但現在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戶外的時間大幅減少,而當他們在戶外時,往往心思都在手機上。當遇到美麗的景象,如水面反射的陽光或輕風吹拂的櫻花,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拍照或錄影,也許還會上傳到某個地方。很少人會像易玫那樣沉浸其中。我現在在任何公園或自然環境中散步時都會將耳機拿下。我不再試圖以 1.5 倍正常速度盡可能聽更多podcast。

不要帶手機!

我們可以做什麼?

科技產品幾乎沒有提升學習的證據。報告還指出,使用手機與學業成績下降和課堂干擾增加有關。不要再相信什麼Ipad的筆記術,最好的筆記就是紙和筆。

這是我們的一些對公園的想象,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有趣的公園,但如果可以更 無結構的自由遊戲 可以讓孩子結交朋友、學習同理心、學習情緒調節、學習人際技巧,並大幅增強學生的自信,幫助他們在學校社群中找到健康的定位 – 同時教導他們創造力、創新力、批判性思維、協作、溝通、自主學習、堅持不懈和社交技巧等人生最重要的技能。如果學校的課程或是課後班標榜:本校大量採用「無結構自由放任教育」,我肯定優先報名。

  1. 你不需要親子專家 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人們都是在觀察許多人照顧許多孩子的環境中成長的。這裡有充足的本地智慧,不需要親職專家。作為父母我們的工作不是造就一個特定類型的孩子。相反,我們的工作是提供一個受保護的愛、安全和穩定的空間,讓各種不可預知的孩子都能茁壯成長。我們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心智,而是讓這些心智探索這個世界所允許的所有可能性。 我們可以開始練習,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而沒有途徑可以與你聯繫。在煮晚餐時,派孩子一起去超市買更多大蒜。只有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獨立活動,你才會發現這是可行且相當好的。也可以鼓勵孩子們結伴步行上學。這可以從一年級開始,只要路程簡單且有較大的孩子負責照應。如果學校太遠無法步行或騎自行車,可以考慮「開車到 5 分鐘外」的方式
  2. 放學後呢?
    • 放學後是自由遊戲的時間。盡量不要讓孩子下午大部分時間都排滿家長監督的活動。想辦法讓孩子與其他孩子自由玩耍,例如加入遊戲俱樂部,或是放學後去彼此家裡玩。星期五特別適合自由玩耍,因為孩子們能趁此計畫在週末見面。把它想像成「週五自由玩耍」
    • 去露營吧。在露營地,孩子們通常比在家裡有更多自由,原因有三:一,遠離了固定行程;二,與父母擠在小空間裡—戶外環境吸引他們;三,露營地裡的孩子們被預期要四處奔跑玩耍。如果你不喜歡露營,考慮與另一個家庭一起旅行,這樣孩子們就能互相玩耍
    • 單單把第一支智慧手機延後到高中階段還不夠;父母需要控制孩子總體的螢幕使用時間,因為這種使用會帶來高昂的機會成本,並養成不良習慣。父母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模式。
    • 適度的遊戲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並不有害,然而確實存在大量的兒童和青少年(大約 7%)最終要麼真正上癮,要麼表現出所謂有問題使用的跡象,也就是說該活動干擾了其他功能領域。色情、社交媒體和視頻遊戲是最可能導致青少年出現有問題使用的三大類活動,多年的有問題使用可能會造成持久的變化
    • 將開設社群媒體帳號推遲至 16 歲。讓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再接觸如 TikTok 或 Instagram 等強大的社交應用程式,讓他們度過最易受影響的早期階段
    • 考慮高中交換計畫。這些計畫歷史悠久。1500 年,一位到英國訪問的人寫道:「不管有多富有,每個人都會把孩子送到別人家裡,而他自己則接收別人家的孩子。」*
    • 大自然中的更大刺激。讓青少年與朋友或團體一起去進行更大、更長的冒險:遠足、攀岩、划獨木舟、徒步旅行、游泳——把他們帶到大自然中,激發真實世界的刺激、驚嘆和能力。考慮參加一個月或更長的計畫,如外展訓練和國家戶外領導學校*
    • 在高中畢業休學一年。许多年輕人直接讀大學,但是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你怎麼會在你18歲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大學真的有這麼好嗎?讓年輕人可以多了解自己的興趣和這個世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