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小孩讀繪本?故事的不可思議

前言

Photo by Picsea

前陣子把 河合準雄 的一系列的書全部都看完了。對於他所有的著作,特別挑這一本出來寫是因為,這也是我個人從小就有的感受,還有自己有小孩之後,透過小孩的眼光看世界。陪著小孩讀書、講故事書、看繪本,也常常會有:「哇,這個神奇的世界」。或是只有小孩子才有的magical thinking。在這個現代世界,長大之後,因為什麼都有科學的解釋,一切事物都被除魅化,我們不再相信有聖誕老公公,或是好鼻師、虎姑婆等等。無論是本土的鬼怪傳奇或是因為全球化之後而流通的童話故事,在榮格學派來說,都是我們精神的原鄉。台灣的台東大學有 兒童文學研究所 ,每兩年會北上台北開假日的在職專班。如果有像河合準雄這樣,把台灣的繪本,做一個完整的統整,說說台灣自己的文化精神、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我們之所以吵吵鬧鬧、之所以沒有共識的各自划各自的船。我們要怎麼定義自己?

故事具有魔力。那是醫學根據或科學事實所不具有的活生生的力量。

你信嗎? 我信,最好你也是。

成為我自己-讀歐文亞隆的自傳

Photo by Paul Gilmore

前言

斷斷續續聽了兩個月,雖然不是可以通盤理解,也有很多時候是在車子上開車,有時候外頭的車聲很大,或是小孩子的啼哭聲,無法和文字閱讀比較,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是文字閱讀的話,大概現在還看不完吧。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有這本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的 自傳 。有趣的是,副標是 a psychiatrist’s memoir;在書末的章節,亞隆回首自己的人生和現代的精神醫學,他說他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藥物、能做的事情很少;他說他去學會看到 rTMS 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麼……,覺得自己被留在時代的潮流末端。

另一本是Oliver Sacks的 «On the Move: A Life» , 已經一年多了,但是還沒看完(遮臉),只好之後用聽的比較快……,Sacks是神經學家,Yalom在書中也有提到他,不過說和他不認識。(就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學上的人類學家) 因為都是一邊聽一邊做其他事,也沒空做什麼筆記,只好把還殘留在腦海的都寫下來。這兩個月也介紹給學長聽,學長和我,我們常常聊這本書,把自己的生活和看這本書的感受討論討論,寫在這裡的我也不清楚是書中、我的、還是學長的想法了。

做決定是一種死亡的過程

做決定是一種死亡的過程

近日在看亞隆( Yalom ) 的相關書籍,終於把全部台灣有的中譯本都看完了。有一些想法一直在心裡頭,總覺得要記錄下來心情才會比較輕鬆。亞隆有許多心理治療的小說,都很值得一看,有些是把存在主義的哲學來當做是心理治療的方法,或是背後的價值觀。他晚期的長篇小說是拿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個案交織而成,而短篇小說多是他個人遇到的個案再改寫的。其中一書,有個觀點,讓我一直忘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一本,還是好多本他的書裡頭,他反覆地提到,亦或是我自己編織出來的?但從大學時代著迷於存在主義,從模糊不清,到似懂非懂,一路到現在好像又比當年的自己多懂了些什麼。這一個月以來一路讀著他的著作,聽著他最新的自傳。

有一個觀點是這樣的: 每當你做了一個決定,從眾多的選擇挑了一個時,你就經歷了一次死亡。

Photo by Mathew MacQuarrie

5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實驗常常會給我個感覺是:天啊,這個實驗者是要有多無聊還是多奇葩才能想出這種實驗阿XD,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有趣的人,豐富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並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改變!

現在,就讓我來一次介紹這五個心理學實驗,並附上我對這些實驗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

(一) the because heuristic – 說”因為”會增加別人答應你成功的機率!

(二) embodied cognition – 身心互相影響的最佳證據

(三) ability v.s. effort praise – 要稱讚對地方才能獲得最好地效果!

(四)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 自我實現的預言

(五)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 反事實思維

其中,第三個實驗對我的觸動和幫忙是很大的,如果家裡有小孩,就更應該花一些時間來閱讀,搭配我們部落格裏面與阿德勒相關的文章一起服用,效果更佳喔!

學習如何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

你有學習的困擾嗎?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也必須學習如何學習?

讓我們對此多做一點了解吧!

Focus mode V.S. Diffuse mode

思考的形式

兩者對於學習都很重要

但重點是如何在這兩者間有效率且快速的轉換

使用彈珠台來做一個形象比喻

img
這不得不說我小時候超愛玩的

開始行動!動機式晤談法簡介(4)

2018.07.17 update:本系列文章已由陳偉任醫師編著成冊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

準備好了

Photo by Håkon Sataøen

增加改變談話(Increased change talk)

明確的高強度承諾會像這樣: 「我準備好了!」 「我願意要試試看」 「我答應我會做到」 「我會不計代價來做」

但也記得傾聽以下的低強度承諾: 「我可能會去做」 「我會考慮看看」 「我可能會摸索看看」 「希望如此」 「我猜我可能會嘗試看看」

治療師反射性的澄清時,可能導致反效果,例如治療師詢問案主:「你說你可能去做什麼意思?」 或「你怎麼可以說只想考慮看看,你是認真想做嗎?」如果這樣反問,當然案主會退回維持談話並且。因此當你聽到剛開始蠢蠢欲動的改變談話時,抱持欣悅的態度並帶著好奇的心,但切莫太急。如果你急著抓住潛在的改變談話並要求確切的承諾,上鉤的魚兒可能會跑掉,因此不要跑在你的案主前頭。不管何時,改變談話都是改變好了的指標。準備行動的改變談話更是心理準備好的訊號,接著就會往承諾,活化,和採取行動的步驟前進。

如何對抗阻抗?動機式晤談法簡介(3)

2018.07.17 update:本系列文章已由陳偉任醫師編著成冊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

反應阻抗的技術

Photo by Andrew Robles

四種阻抗

  • relunctance 他們寧可選擇逃避,也不願接受改變。
  • rebellion 不願聽命於他人的建議,甚至會對專業人員產生敵意。 => 提供多種方案
  • resignation 嘗試多次努力但每每得到的是挫和失敗,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改變也不抱希望,於是開始放棄治療。
  • rationalization 不管旁人如何協助他,他們都會有各種理由和藉口來反駁。

解法

  • 反應式傾聽
  • 轉移注意力
  • 強調自主
  • 重新架構

如何辨識有利的談話?動機式晤談法簡介(2)

2018.07.17 update:本系列文章已由陳偉任醫師編著成冊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

建議(Informing and Advising)

Photo by Maria Freyenbacher

最後,動機式晤談法並不是必然排斥在會談中給予資訊或建議。當可以提供案主資訊或案主要求時,當然可以提供資訊。動機式晤談法和說教的不同在於幾點,一是只有在案主同意時才給予建議,二是不只給予資訊,而是了解並預知案主的需求,並幫助其達到結論。不管會談者提供什麼,案主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接受,這點有時也可以坦白的先說明。

對話陷阱

治療師與個案的互相合作不僅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而這可能早在會談的一開始就發生。如果此時會談者太急於進展去釐清個案的問題或者下結論,兩者互相合作的關係就會終止、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如何讓別人改變?動機式晤談法簡介(1)

2018.07.17 update:本系列文章已由陳偉任醫師編著成冊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

歷史由來

動機式晤談法最早是應用於酒癮以及物質濫用疾患的個案,由 Miller 這位學者於 1983 年在行為心理治療這本期刊所介紹。這形成了動機式晤談法的基石。 動機式晤談法是一種互相合作的對話方式,目的是為了來強化個案的動機以及承諾改變。 動機式晤談法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以對話促發動機」

Photo by Ross Findon

理論基礎

每天我們都面臨著改變的機會,從早餐要吃什麼,上班要搭捷運輕軌還是公車哪條線比較快……我們都有著無數的選擇。我們毫不懷疑自己在這些瑣事上的選擇能力。除非到了某個時候,事情或好或壞的出現了某些差錯,顯露了不同的情勢,我們不得不做出不同的選擇,也就是「改變」。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或許仍是神經生物學界和哲學界的辯論熱門議題,但至少有一件事很清楚,我們的大腦知道什麼是「外來的訊息」和「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候會受騙,但大腦一向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優先!

刻意練習還不夠,還要刻意休息!

rest

Rest: Why You Get More Done When You Work Less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 是某次在 medium 上看到有人寫到關於 work-life balance 的小故事,大意是說,其實現代人說的生活平衡,都是以天為計算單位,但是應該要用一生去平衡的。舉個例來說,不是找一個輕鬆的工作,可以讓家庭和工作平衡;而是有家庭時,重心放在家庭;而等孩子大了,再衝刺自己的事業。這沒有什麼對錯,但值得人深思,接著此文就介紹了這本書,雖然沒有多大的關係。不過書中提到很多關於如何休息,和休息時對大腦的影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