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學腳踏車
兩輪腳踏車 我們這代的人學習東西,都是靠老師和前輩或同儕,我們才學得會,現在的小孩學東西 可以只要有網路和電子設施就可以了。這樣的觀念一直以來都
可惜,幸福還是會得到精神病 這個月的JAMA psychiatry有一篇文章,是在芬蘭做的觀察性研究 (Kimmo Suokas et al., 2020)。 芬蘭在2019被選為世界
近日一篇在 lancet psychiatry 有一篇[1] 寫關於武漢肺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其實 17 年前的 sars
之後,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對於災難之後的心理狀況,人們其實越來越了
解。在現在肺炎病毒蔓延的當下,心理健康問題,可能不是首要的;但病毒的流行過去,災
難過去之後,後續的重建工作,其實才正要開始。
流行病所造成的心理衝擊,和天然災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需要的時間更長,帶給人們日
以繼夜的恐懼,但那恐懼是看不到的,而且非常的細微,一點一點地改變日常的生活,人們
會極度恐慌,有了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反應過頭;譬如最近的搶購衛生紙的風潮。加上社群
媒體,而且通訊軟體裡,一個個的群組傳的小道消息,都助長了這股氣氛。
最近的更一審後,小燈炮的媽媽王婉諭在她的臉書上寫了這一段話:
由於精神醫療團隊人力缺乏,非但無法協助精神障礙者復健,監所的環境反讓其身心狀態惡
化,而管理人員亦無法分辨其病情變化,常被視為違抗規範遭到違紀處分,甚至單獨監禁、
使用戒具,嚴重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 14 條、第 15 條等相關規定,核有違
失。可見,我們把身心障礙罪犯關進監獄後,不但無法矯正過失,反而讓他們病情惡化,讓
他們出獄後更加危險
還有這一陣子許多的精神科相關的故事,無論是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龍發堂的事件、
林奕含的小說、還有電玩「還願」裡的兒少……都可以看到有精神科、心理健康的議題。即使
21 世紀已經快要過 1/5 了,為什麼精神醫療看起來還是那麼的原始,只要對於精神醫療資源
都知道的,都會說出像王女士的話:「因為精神醫療團隊人力缺乏…」。不僅是監所缺而已,
在一般的場域裡,也是嚴重的不足。無論是全國各地的自殺關懷員、各縣市的心理衛生中心
人員;醫師、護理師、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等。人不夠、錢也不到位。筆者先前在
其他地方的投書就寫出了:「根據心口司「106
年至 110 年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核定本」 裡的描述:目前政府給予的預算低落,平均每人精神健康預算 26.51 元新台幣,僅世界衛生
組織統計全世界精神健康支出平均的一半還不到」。
前言 坊間有很多書,都介紹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用途,在各大醫院,都被拿來當作是願景,或是用來和媒體宣傳。或是在各大醫學會,都會安排幾場關於“人工智慧與醫療”等相關的主題。我覺得很好,有人關心這件事。但除了關心,就沒有在下一步了。如果真的有心要做,不只有安排演講。今年3月初,人工智慧的倡議者Andrew Ng在coursera 上AI for everyone開課,是給非工程師的通識課程,分成四周,但其實約2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完的影片課程。講得非常清楚,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現在發展到哪了?強項在哪?怎麼建一隻AI隊伍、要怎麼做才不要掉隊?這甚至都很適合一直在喊產業升級、轉型、喊要建AIoT聚落的政府官員。可能可以比較清楚知道,究竟,人工智慧是什麼?而不是整天幻想有個跟人一樣的機器人要來搶工作這種話…
Table of Contents 新的一年 許願 習慣的原理 4步驟養成習慣 make it obvious(cue) make it attractive(craving) make it easy(response) make it satisfying(reward) 所以相反的,你要取消你的壞習慣就要 後記 新的一年 許願 每年這類型關於新年新希望
最近公共電視的一系列的微電影,都是關於教育、教養的。無論是《孔雀》、《貓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茉莉的最後一天》,通通都是在講台灣要求課業下,所產生的問題。追求卓越沒有什麼不對,人生下來就是想要變得厲害,就是想要被他人稱讚。但我們的價值觀是單一的,就是學測或是基測或是指考會考的那幾科,那幾科考的好,才會是好孩子,無論是媽媽遙控器裡會畫畫的小偉,茉莉的最後一天會寫小說的孩子,貓的孩子裡,溫柔的阿衍,《孔雀》裡頭,有設計天份的劉巧藝。他們都陷入了單一的價值觀裡頭,只有考上好大學、好學校;只有通過考試,才能證明你的卓越。阿德勒的自卑假說,我們人都是自卑的;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孩子更是,他們需要額外來的勇氣,來和世界戰鬥。貓的孩子裡的小圓媽說:「肚子餓,怎麼跟這個世界戰鬥!」但是,無法和世界戰鬥的不是肚子餓、也不是請家教老師來揍小孩就可以和世界戰鬥;世界戰鬥是需要勇氣的、是需要和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結。
今天想要來關心一下爸媽和家長們。這系列的影片,我覺得要被關心的不是小孩、要被責備的不是爸媽;沒有人是要被責備的,沒有人做錯事情。所有的家長們都是愛孩子的、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無論是媽媽遙控器裡業務員媽媽、貓的孩子裡被家暴的媽、茉莉裡讀完博士在家帶孩子的機、孔雀裡打零工讓孩子讀私校的媽,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不要有任何苦難、可以成為人上人,卓越、幸福、快樂。
但這些劇裡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快樂的。沒有一個有好的挫折容忍度、平穩、樂觀、愛學習、責任感、創造力……沒有心理健康的爸媽,就不會有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