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治療

精神科醫師的榮格心理治療講座

易經與塔羅牌

你如果試著搜尋榮格 易經,或是榮格 塔羅牌 ,就會找到不少資料。而榮格本身晚年也多在鑽研煉金術或是占卜等等。也難怪會染上神秘主義的色彩。雖然我們號稱要做有證據的科學。不過,人類心靈的大夢,目前也無人破解,我試著用榮格的說法,來看看算命是怎麼一回事?或許,你下次就不會被騙?或是可以省下一點點,自己替自己算算未來的命運。

榮格自己也會用三個硬幣,丟兩次,來用易經占卜,正面就是陽爻,反面就是陰爻。兩次就是上下兩卦,就可以得到其中六十四卦之一了。另外一個方式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解夢。榮格的分析心理的心理治療,就是透過夢來解析你的潛意識,他本人也提到過很神秘的「共時性」,夢中的事情會發生喔。

今天就用這兩種算命的方式來看看,究竟,榮格怎麼幫你算命?!

年少時代–看boyhood

這是我在當別人父親之前寫下來的文章,那時候以為多看點電影、文學,當個文青父親,可以給小孩帶來點什麼。可是我錯了,並沒有誰可以改變誰,最後改變的都是自己而已。

Boyhood

看了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的 boyhood,是說花了十二年,從六歲拍到大學,每年暑假都要找 Ethan Hawke 和這個小童星,拍上幾段,真是很浩大的工程啊。不過有了《before sunrise》等三段式的拍攝,我想導演就是擅長拍這種關於時間的多變,在不長的人生裡頭,無論是 before sunrise 的愛情變化,或是這部,十二年由小男孩變大人,父子之間情緒的變化。Ethan Hawke,無論是在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和 before midnight 裡頭,甚至是這一部,都是追著他人生的成長、人生的改變去拍攝的。

養大一個人-避免過度教養

前言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作者是 Julie Lythcott-Haim,他在 youtube上有個短短的演講。不過今天要講的不是只有這本書。而是一個想法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你希望你的小孩長大之後成為什麼?

「我希望他能健康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但大部分人真正的做法或想法反而是:

  • 我要我的孩子讀名校、賺大錢,不然輸給隔壁家的小孩真是丟臉
  • 我受夠這樣的苦,我不要我的小孩一樣,所以我一定要他走我規劃的路線
  • 虎媽的戰歌,我的孩子是資優生,我就爽,人家說我是厲害的媽媽
  • 隔壁家的小孩怎麼什麼都會,會彈鋼琴,還上過電視,我家小孩只會玩泥土

如果你不相信,不然我們來查查看這些所謂人稱資優的孩子表現的如何?來看看報紙:

資優生自殺

有創意的小孩

前些時日在 New York Times 讀到這一篇文章:How to Raise a Creative Child。作者 Adam Grant 是正向心理學的教授,發表相關的書籍和論文無數。但這篇文章有吸引到我。這是從他一本書中的精華,台灣也有這本書的中譯本:《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 但我比較喜歡原本的書名: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Originals,原創, 才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反叛是原創的一個過程,而不是為了反叛而反叛。這本書提到很多讓人如何更有原創力、創造出新的事物,而非承襲前人的作法而已。這本書的第六章:How Siblings, Parents, and Mentors Nurture Originality 是今天本文的重點。其他章節也十分精采,但想和大家聊聊,如何,養出一個俱有原創力的小孩。

首先,第一點,可能各位就看不下去了……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most creative children are the least likely to become the teacher’s pet, and in response, many learn to keep their original ideas to themselves

第一點:最有創意的小孩,老師們都不喜歡。不是老師的寵物,各位家長,你想想看,你以前國小時代最聽話的那些同學們,都是最有成就的嗎?

第二點,不要管太多。 什麼?!不要管,不然你來教。 不不不,我不想教你的小孩…… 如果這麼生氣,不然我們先來聊聊棒球好了,好嗎?

需要你的全心全意

無限的時間

最近正在看這一本,一行禪師的《正念的奇蹟》。不過今天不是要和各位談正念,而是想要和大家來聊聊教養的一個小小想法。這本書的開頭有一個小故事,題目是「有了無限的時間」,一行禪師在法國的友人家,友人有個小孩,他們兩時小時的聊天裡,小孩一下鬧來鬧去、一下講話講不停,作者在書中寫:「不時打斷我們,叫我們無法好好談話」。一行禪師問友人:「家庭生活比單身漢輕鬆嗎?」友人沒有回答。 這時友人說:「我發現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的方法,以前我都把時間分割成好幾部分,一部分陪太太、一部分陪小孩、一部分做家務,剩下的是我自己的,可以讀書、寫點東西、研究、散步。」 「但是現在,我試著別再去分割時間了」

「我把和小孩玩的時間也當做是我自己的時間、幫小孩看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作是我自己的時間;和他一起做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中所做的事情感興趣。」 「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小孩的母語

動物園

動物園

建議可以一邊聽這首歌看本文。這是一個歌手 王昭華 寫的兒歌,用動物來教台語的八個音調。很可愛,我女兒現在也可以唱這首很可愛的歌。

我也是因為這首歌,才知道我每天用的語言有八個音調。

本來想要好好地寫在部落格上,但還是先寫在這晚點在整理吧。

我一直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是當我的爸媽都和我的女兒說華語的時候,我突然有種莫名而來的可悲感。沒有人再說這個語言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台語變成不再是我日常使用的語言。很多東西的詞,無以名指,你根本不會用台語發音、你也說不出來。

不說台語(或是你的母語),某種程度是種記憶的斷層。我無法想像再過十年、二十年,我爸媽用一種很疏離的語言,和他們的後代疏離。而是誰造成這種疏離感?是政府?是我爸媽?是環境?還是因為大家不講、電視不演、書本沒有、學校沒教?是誰讓這記憶斷層的?是誰讓這一代又一代有鴻溝的?我覺得我好像可以做點什麼,至少,我可以選擇和我女兒也說台語。

女兒的表姐大她約兩周,是台法混血,表姐的爸爸媽媽覺得講母語很重要,所以她僅會說台語和法語。有次閒聊,表姐的媽媽說了一句話,“因為我覺得台語很親切,可以在家人之間講”。是啊,那些你下意識會講台語(母語)的人,都是你最在乎、最重視的人。

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女兒變成局外人、異鄉人,只有他不會說台語(母語)。是我的問題。

人的差異不是天份,是你的努力-讀《恆毅力》

恆毅力這本書是我看完《Peak》的隔天開始看的。雖然這一本的內容豐富一些,而且還有提到更多關於 deliberate practice 的其他面向的東西。譬如文化、譬如教育、譬如要怎麼有動機一直持續下去? 但這一本書的衝擊相對於 Peak,我個人覺得 Peak 更好看也更值得先看。但如果中文版的話,這本有天下文化出版的,最近有在書店做足廣告。作者還會來台灣演講呢!中文名是《恆毅力》,如果有興趣想找來看的話。這裡是看英文版,有些心得或是文章中的翻譯是我自己的詮釋或許和中文版的用詞略有不同。TED 上面,點閱百萬的 演講在此

這裡有一些比 Peak 還要多一些論述:

  1. 要怎麼挑到一個技能,然後一直點開這棵技能樹?
  2. 可以換技能嗎?
  3. 天份一直都沒有提,總是有天才吧,你承認嗎?

提出物競天擇的達爾文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上是這樣寫的:

Darwin’s opinion on the determinants of achievement—that is, his belief that zeal and hard work are ultima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llectual ability.

決定人的差異的不是遺傳、不是天份、不是資質。而是你有多努力。而關於天份,作者認為,或許有吧,有人就是有天份,但那又如何?因為天份如果只有算一次的話,付出的努力會算兩次。

I’ll argue that, as much as talent counts, effort counts twice.

你的努力會算兩次,所以只要你比有天分的人多 0.5 的付出,很快的,你就會追上,甚至超前。

在這本書寫的 Grit ,和《Peak》一書所提的 deliberate practice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那些你一直做、努力做、努力去改進的事情。所以你要找到一個你絕對要做的事情,接著,你就死板板地做。

Grit has two components: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但這裡的 Grit 還多了一個, passion ,熱情。你怎麼去死板板地做一件事?你怎麼能去重複一直做一件事情?

想要成功可以靠運氣嗎?只能靠你的刻意練習!

總算是讀完了。四月的時候,在 freakonomics 上有一期How to Become Great at Just About Anything, 講得非常吸引人是介紹一本書叫《Peak: Secret from new science of expert》,作者是 ANDERS ERICSSON,中文取叫做《刻意練習》,拖了很久沒有讀。上周下決心一口氣讀完。覺得收獲非常的多。如果有繁體中文版的話,十分推薦給大家。Freakonomics,還做了第二期,訪問了一萬個小時理論,outliers 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也是個很有趣的訪問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和想法整理在這裡,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翻得很有趣,因為整本書,最常提到的兩個字就是 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練習。Ericsson 認為,通往宇宙真理的唯一道路、通往大師、成為高手的大師,就只有這四個字, 刻意練習

We named this universal approach “deliberate practice.”

從巴黎旅行來看阿德勒與佛洛伊德

流動的饗宴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小品論文。是寫阿德勒和佛洛伊德分別在巴黎期間的故事[1]。除了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出生背景,還有一般生活小事上的不同。也反著回去推估因做人處事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個交錯的時代裡,所呈現出來不同的學說、甚至後來學派的演變也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是由兩個作者所寫。是個有趣的歷史小品文。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原文。在此,我就加一點點的想像力,來說說,巴黎對兩人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 巴黎,當時的大都會。所有的文人、所有的科技、所有學術的重心的大城市。在兩次歐戰之前的巴黎,是個可以產生新想法、可以和更多人聯結、和更多人一同合作的城市。如果沒有來巴黎,就太可惜了。沒有來巴黎,就意味著,你並不想要征服這個世界。對年輕的佛洛伊德來說,即將要結婚的他,寫信告訴未婚妻在唯美的巴黎旅行著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事情。就像一百多年後的我們,巴黎,浪漫之都;是許多人旅行的首選。

佛洛伊德的巴黎

面對腦內的喪禮

Headspace 今天騎車上班的途中,聽了一場很精采的 NPR TED Radio hour,今天聽的主題是Headspace 。我覺吸引人,很專心地聽了一整個小時。裡面有五個整理過的,關於心理健康的議題。如果有興趣,可以一聽。不過今天會拿出來講的,是這個人:Andrew Solomen ,前陣子他的書《背離親緣》 有在台灣上市。不過關於這本書又是另一個故事。今天會提到他是想要說一些事情。關於憂鬱症的故事。Andrew 不僅僅是同性戀,而且還有閱讀障礙、還有之前十多年前得過憂鬱症。我很喜歡他在 ted talk 上說自己病發的故事。你不會覺得他好可憐喔,怎麼這樣。他說這些故事也不是為了要讓你覺得他好可憐,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個曾經發作過數次,終於開始願意吃藥、開始做好幾次的心理治療。終於走出來的故事。在裡頭,沒有什麼批判醫學、沒有批判自己的故事。在講台上,他講得很平舖直敘,但就是很吸引人。 我找到了電台中提到他早年的書:the noonday demon,早年有中譯本《正午惡魔》,現已絕版。好想讀讀他的文字。他是怎麼透個文字來描寫這個疾病的。 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刻(Worst moment in our lif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