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問題,讓你做自己的生涯設計師

Imgur

熱情與天賦

因為最近在準備報告,加上自己還有生活周圍的朋友,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疑問?或是對於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迷惘的東西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以後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係到職業,或是說生涯規畫。坊間也有很多的成長課程、也還有很多的「尋找熱情與天賦」的論壇,但是這有很多東西是要問你自己,而非問他人。

另外,還有一點,為了因應21世紀的快速變動,以前工業時代,我們對於一份工作可以做到老死,但現在因為技術一再更新,能有一份工作穩定做到退休的越來越少,我們需要的不再只是以前製式的量表評估,寫一寫選擇題,知道自己的個性是什麼,就可以依照專家給的意見,選定職業。現在許多高中大學的輔導室提供的興趣量表、或是未來生涯規畫,可能都變成了廢紙。或是成年以後,對於“我到底要做什麼?”,我的天命是什麼?這類的人生大問題,除了求神拜佛,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

5個問題,讓你做自己的生涯設計師 Read More »

玩遊戲會玩出病來嗎? -數位時代的心理衛生挑戰

什麼是遊戲成癮疾患(Gaming Disorder)?

Imgur

經過多年研究與討論,遊戲成癮疾患在世界衛生組織(WHO)6月公告的第11版世界疾病分類(ICD-11)預定執行版本中正式被列為一種疾病,許多媒體隨即以「最新的精神疾病」來形容遊戲成癮。

其診斷條件和其他成癮疾病非常類似,包含:

  1. 失去控制:無法控制的打電玩 (頻率、強度、玩遊戲的時間都要納入考量)
  2. 排擠其他活動:越來越常把電玩放在其他生活興趣之前
  3. 知之有害而為之:即便有負面結果仍舊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相關行為必須造成個人、家庭、社會、教育或職業的功能損害,且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傳統上,「成癮」這個概念多半是針對會直接影響生理心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煙、酒、咖啡、各類娛樂藥物)而言,但「行為成癮」的研究與臨床發展日益受到重視。 由於神經生理學的證據已證實特定行為會造成大腦前額葉、杏仁核、海馬迴的受損和神經迴路的改變,和物質成癮的影響類似,因此「行為能不能成癮」已不再是個問題,問題是「哪些行為」、「何種程度」真正構成成癮疾病。

玩遊戲會玩出病來嗎? -數位時代的心理衛生挑戰 Read More »

12個常見的認知偏誤

前言

brain

最近正在讀 the undoing project(橡皮擦計畫) ,還有重看 快思慢想
的英文版。對於我們的認知其實有很多錯誤;我們的大腦,其實不是那麼的理性,其實不只是在經濟學上的做決策,更多的,在心理治療上,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會因為我們的思考,而走向不同的結果。就像在
快思慢想
裡的快系統和慢系統。系統一通常是只比較情緒化、比較直覺、甚至是潛意識裡的;而系統二會被當做是比較慢、比較有邏輯、意識層面的。這和在心理治療裡頭所強調的是相同的。通常我們有很多習以為常的想法,不用經過系統二考量的,或許是來自於我們自幼的生活習慣,或是長大之後,慢慢養成的思考模式。這樣做,非關好壞,而是對大腦而言,是可以快速反應的,思考是很浪費時間的,所以我們常常會把我們處理事情的能力依賴在系統一上。

12個常見的認知偏誤 Read More »

人類會一直進步嗎?科學可以一直擴張嗎?

skin in the game v.s enlightment now 今年二月,當我們還在過年的時候,最近有兩本書上市,引起很多想法。不過我目前也都還沒完全看完,很難說出個完整,不過也正想要留個紀錄,等完整看完後再來重新省思。等到中文版出來或許又是一年以後的事,而且還要看譯者有沒有「超譯」作品。 一個是Nassiim Nicholas Taleb的書《Skin in the game》, 另外一個是Steven Pinker 的《Enlightment Now》;前者台灣的譯作多,最有名的是黑天鵝效應。後者是在今年一月底書上市時,Bill Gates用了「my new favorite book of all time 」來形容這本書。兩本書的立場和觀點正好相反,值得吾人省思。 或許是因為網路的時代?不然以前只能在今天報紙社論筆戰?不像現在可以在twitter上大戰。 Taleb的一則 tweet:

人類會一直進步嗎?科學可以一直擴張嗎? Read More »

冥想走火入魔的數據

要小心!冥想走火入魔-精神科醫師給您的小提醒

什麼!根本就沒有說明書?!

這是 2017 年10 月的論文,題目是 « Mind the Hyp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Prescriptive Agenda for Research on Mindfulness and Meditation »,發表在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IF大約在4~6之間,是由一群對正念研究有興趣的科學家們所提出來的警告,對於現在一頭熱,還有很多仍然在研究階段,療效尚未確定,卻被大眾、媒體拿來大炒作感到憂心。大家可以看這圖,就知道正念、打坐這些詞或研究有多熱門: 實線是在科學研究上數量和虛線是媒體的報導,

Mind The Hype

從2010開始這幾年內,在手機app或是在網路的發達、名人加持下的推波助瀾,台灣最近這幾年也同樣趕上這股熱潮,雖然研究變多是好事,但作者們對於實驗的方法論仍有所爭議,一個治療一定有其副作用,這不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一個用不好,可能讓本來的病情加重、甚至會引發新的疾病,不可不慎。

要小心!冥想走火入魔-精神科醫師給您的小提醒 Read More »

為什麼要讓小孩讀繪本?故事的不可思議

前言

Photo by Picsea

前陣子把 河合準雄 的一系列的書全部都看完了。對於他所有的著作,特別挑這一本出來寫是因為,這也是我個人從小就有的感受,還有自己有小孩之後,透過小孩的眼光看世界。陪著小孩讀書、講故事書、看繪本,也常常會有:「哇,這個神奇的世界」。或是只有小孩子才有的magical thinking。在這個現代世界,長大之後,因為什麼都有科學的解釋,一切事物都被除魅化,我們不再相信有聖誕老公公,或是好鼻師、虎姑婆等等。無論是本土的鬼怪傳奇或是因為全球化之後而流通的童話故事,在榮格學派來說,都是我們精神的原鄉。台灣的台東大學有 兒童文學研究所 ,每兩年會北上台北開假日的在職專班。如果有像河合準雄這樣,把台灣的繪本,做一個完整的統整,說說台灣自己的文化精神、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我們之所以吵吵鬧鬧、之所以沒有共識的各自划各自的船。我們要怎麼定義自己?

故事具有魔力。那是醫學根據或科學事實所不具有的活生生的力量。

你信嗎? 我信,最好你也是。

為什麼要讓小孩讀繪本?故事的不可思議 Read More »

成為我自己-讀歐文亞隆的自傳

Photo by Paul Gilmore

前言

斷斷續續聽了兩個月,雖然不是可以通盤理解,也有很多時候是在車子上開車,有時候外頭的車聲很大,或是小孩子的啼哭聲,無法和文字閱讀比較,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是文字閱讀的話,大概現在還看不完吧。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有這本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的 自傳 。有趣的是,副標是 a psychiatrist’s memoir;在書末的章節,亞隆回首自己的人生和現代的精神醫學,他說他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藥物、能做的事情很少;他說他去學會看到 rTMS 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麼……,覺得自己被留在時代的潮流末端。

另一本是Oliver Sacks的 «On the Move: A Life» , 已經一年多了,但是還沒看完(遮臉),只好之後用聽的比較快……,Sacks是神經學家,Yalom在書中也有提到他,不過說和他不認識。(就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學上的人類學家) 因為都是一邊聽一邊做其他事,也沒空做什麼筆記,只好把還殘留在腦海的都寫下來。這兩個月也介紹給學長聽,學長和我,我們常常聊這本書,把自己的生活和看這本書的感受討論討論,寫在這裡的我也不清楚是書中、我的、還是學長的想法了。

成為我自己-讀歐文亞隆的自傳 Read More »

做決定是一種死亡的過程

做決定是一種死亡的過程

近日在看亞隆( Yalom ) 的相關書籍,終於把全部台灣有的中譯本都看完了。有一些想法一直在心裡頭,總覺得要記錄下來心情才會比較輕鬆。亞隆有許多心理治療的小說,都很值得一看,有些是把存在主義的哲學來當做是心理治療的方法,或是背後的價值觀。他晚期的長篇小說是拿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個案交織而成,而短篇小說多是他個人遇到的個案再改寫的。其中一書,有個觀點,讓我一直忘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一本,還是好多本他的書裡頭,他反覆地提到,亦或是我自己編織出來的?但從大學時代著迷於存在主義,從模糊不清,到似懂非懂,一路到現在好像又比當年的自己多懂了些什麼。這一個月以來一路讀著他的著作,聽著他最新的自傳。

有一個觀點是這樣的: 每當你做了一個決定,從眾多的選擇挑了一個時,你就經歷了一次死亡。

Photo by Mathew MacQuarrie

做決定是一種死亡的過程 Read More »

5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實驗常常會給我個感覺是:天啊,這個實驗者是要有多無聊還是多奇葩才能想出這種實驗阿XD,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有趣的人,豐富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並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改變!

現在,就讓我來一次介紹這五個心理學實驗,並附上我對這些實驗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

(一) the because heuristic – 說”因為”會增加別人答應你成功的機率!

(二) embodied cognition – 身心互相影響的最佳證據

(三) ability v.s. effort praise – 要稱讚對地方才能獲得最好地效果!

(四)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 自我實現的預言

(五)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 反事實思維

其中,第三個實驗對我的觸動和幫忙是很大的,如果家裡有小孩,就更應該花一些時間來閱讀,搭配我們部落格裏面與阿德勒相關的文章一起服用,效果更佳喔!

5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Read More »

學習如何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

你有學習的困擾嗎?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也必須學習如何學習?

讓我們對此多做一點了解吧!

Focus mode V.S. Diffuse mode

思考的形式

兩者對於學習都很重要

但重點是如何在這兩者間有效率且快速的轉換

使用彈珠台來做一個形象比喻

img
這不得不說我小時候超愛玩的

學習如何學習 Read Mor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