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脫隊的綿羊

最近讀了這一本書,雖然沒有讀得很仔細,有很多地方我有點取巧跳過,讀得很快。不過有些東西還是進到了我腦子裡,沒有寫下來一直記著,會讓腦容量短路,趁現在思路還算清楚,我要把這個寫下來。自以為自己曾經排列在”優秀的綿羊”隊伍裡頭,可惜很早就掉隊了。 這書分成三個部份,一是個人、一是大學、一是這個社會。不過有些章節宏願過大,個人之力微小,也無法改變,要去撼動這個社會也有點難。所以關於後面的章節,我都用很快的速度略過。 我是看英文版本的,中文有譯本就叫優秀的綿羊。書中有許多老掉牙的議題,不過對於還沒上大學/正在讀大學的學子們,或許還可以一讀,但像我們這種大學已經讀完好多年,而且還從隊伍中掉隊的體弱綿羊們,可以當做悠閒的閱讀書目。 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大學的重要,還有人文科目的重要。大學是一個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You develop “a” philosophy, and then you carry it around in a box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removing and applying it as needed. 作者也把美國的名校由來說了一下,但近代的名校變成有錢人子女們交流的地方。(沒錢就是沒好的學位、沒有好的將來,這是社會的問題)。不過如果你有幸讀大學,作者提出的觀點是,大家都是要去華爾街賺錢、大家都要來當醫生、當律師、搞金融業。錢沒什麼都不好,但讀大學=>賺大錢,那其實好像有點浪費。 E. M. Forster has a character remark, are incapable of saying ‘I’. They cannot even say ‘I’ want, because ‘I’ want must lead to the question “Who am I?” So they only say want, without the I: “want money,” “want mansion,” “want Harvard.” Becoming a lawyer isn’t a purpose. Becoming a lawyer to defend the rights of workers, or to prosecute criminals, is. Purpose means doing something, not “being” something. 作者也提到,大家都迷失自己了,都在追求卓越的這一場遊戲之中,連”自己”這兩個字也不敢說了。只要別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 所以,個人層面上,可以怎麼做?作者說要”發明自己的人生”,不要人家說什麼就做什麼。也不要天真的相信那麼在畢業典禮季一直會有說告訴你,要追求你的夢想,這是害人的話啊。追求夢想要吃多少苦頭,這些人都沒有告訴你。 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at inventing your life does not come without potential costs. People say “find your passion,” but they don’t say “be prepared to suffer” (if only by surrendering the status that you might have had). They say “follow your dreams,” but they don’t say “the hell with credentials.” Putting a sticker on your MacBook that says “I’m an individual” (in whatever paraphrase) does not make you an individual. 好吧,那不知道做什麼,先買台macbook,再貼幾張貼紙,跟著大家學程式的熱潮一起學code,這樣不的讓你變成有特色的你,也不是真的你。別傻了,孩子。 Stumbles, sacrifices, inner struggle, false starts and wrong turns,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peers—these are some of the signs of the genuine article. The way you know it’s real is if it hurts. 這也不算是什麼讀書心得。但作者這樣當頭棒喝的話,個人覺得值得一看。看完會比較清醒一點。對於掉隊之後的綿羊,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激勵,有幸可以加入脫隊一族,要感到開心才是。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這是我這一周閱讀的書,“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之前在fb上看到有人推薦。就去找來看。 本來以為是個普通的心靈雞湯,鼓勵追求夢想的書,偶爾用來充電一下自己的心智。但這本書,用了四個法則,再加上 不少的小故事來進行整本書的內容。看了就停不下去,一直到整本書看完了。總閱讀時間約6個小時,雖然是原文書,但 相對不會使用太過艱澀的英語。很容易理解。大師輕鬆讀466期, 有簡單的中文導讀,可以看;作者的部落格。 這本書不會教你怎麼去follow your dream/your passion,這一類的老話,反而是叫你不要辭職去追求夢想之類的。 所有的成就/興趣,都是積累而來的。沒有什麼可以立竿見影的高效成為一流的人才。也沒有只要找到你真心所愛,你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找到你的熱情所在–>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樣的一個簡單公式,似乎太簡單了,但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幻想。我也的確有想過,我過得不開心,是因為我正做著我不開心的事情。所以一直 想著轉職/轉換人生重要的跑道。我也的確做了一些小嘗試,但都無功而返。陷入了某種懷疑(是我太廢了,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原來,不 是只有有不知道什麼,而是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他們到底喜歡什麼。 那怎麼辦? 其實我們喜歡什麼,有很多來自父母/師長/環境/電視的影響,每個人的選擇都有限。如果父母是音樂家,有很大一部分你之後的人生路線會和這有相關,或 是你的熱情所在也在同一個範疇之下。 Rule no.1 don’t follow your passion 這裡舉了steve jobs 為例,他的2005年演講十分有名,絕大多數人也都看過。他在演講中說要follow your passion。書中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書裡認為,要追求熱情當然可以,但是要有些前提。 steve jobs,在大學時,最有熱情的是禪學,如果照著他做,他怎麼自己沒有成為禪學大師? 反而成為科技業呢?這裡寫到,要follow your passion 當然沒有問題,但是,這些人,要麼是少數的確在十分年輕時,就有天份的天才;不然就是在某 個領域,已經有成就的人,成就–>熱情;熱情–>成就。已經形成很好的正迴饋,但是,還沒有正迴饋的人,要怎麼辦呢? Rule no.2 Be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這裡提到了”一萬個小時”理論,大概也就是十年左右。如果您還年輕,還沒開始就業,那就找個領域,好好地練,練個十年,你就會成為這領域的頂尖者; 如果你已經就業,只要您的就業環境還行,書本也建議你,好好堅持下去,把某個技能點點滿,花時間在”deliberate practice”。書中舉例,圍棋高手 和吉他高手和一般的差別就在於”刻意練習” 。 只有透過刻意練習,你才可以取得你的”career capital”(暫譯:工作資本),有了這個,你才有機會取得自主的工作。 Studio musicians have this adage: ‘The tape doesn’t lie 只有更多的career capital,才有可能有熱情的產生;熱情是因為你從這工作得到掌聲,得到高度自主的回報。想得到掌聲,先問問自己,現在的你, 可以提供這世界什麼? regardless of how you feel about your job right now, adopting the craftsman mindset will be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you’ll build a compelling career. Acquiring capital can take time “難道我只能專心做好一個工作?” A good career mission is similar to a scientific breakthrough—it’s an innovation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 in the adjacent possible of your field. First you need career capital, which requires patience. Second, you need to be ceaselessly scanning your always-changing view of the adjacent possible in your field 這裡不是指你只能做好現在的工作,而是用你的時間/腦/手,去尋找各種可能,無論是跨界,取得1,2,3,4,5…的技能,書中舉科學發現為例, 例如氧氣/電的發現,都是好幾個獨立的科學家,在類似的時間發現的。為什麼?因為要達到某種突破,需要好幾個面向的配合,只有時間到了,好幾個科技到了新的境界,才有可能有下一次的突破。 人生也是,在你目前的技能點值點滿之前,還要去點開一些相關的技能,然後去追尋這些技能的搭配組合,能不能有新的火花? Don’t obsess over discovering your true calling. Instead, master rare and valuable skills. 不要再花時間去找true calling,沒有什麼在呼喚著你,只有你自己把自己的英雄技能值點開點滿,早早上路。路上會有不同的際遇,把握住好的, 有機會的話,再點開其他的技能樹,加以充實。才是正確的英雄之旅 Rule No.3 turn down promotion 這個章節主要是告訴你,當你在技能樹點開點滿點好的時候,開始會有一些選擇,你要怎麼選才能可以過著自足美好的人生? 可以掌握好自己的時間,又可以賺錢,又可以過著有意義的人生。(太完美了) 如果你的技能值還沒有頂天,請回去繼續把技能點滿。如果你的技能已經滿了,卻又對人生充滿困惑,請讀本章。 (因我還沒有點滿技能值,此處寫的,我無法體會,感觸不多) 簡單來說,就是如何使用滿點的career capital向雇主,或是自行創業,或是成為freelancer,來換取更多生活的可能。 Rule No.4 Think small, act big 我對這個章節的解讀是,你的工作上,一定有些side project,不妨多試試小的side project, 說不定可以走出不一樣的路,點開不一樣的技能值, 可以和現有的一同併行。 書本的conclusion,其實是好大一個章節,作者用自己自身的經驗,再複習這四個原則怎麼使用;書末還有每個章節裡小故事的主角們,他們後來的發展。 最後,書本還有把書中用到各種辭語做個整理。從頭讀下來,除了小故事好看之外;作者也一再強調一個觀點:沒有與生俱來的熱情這種事,只有你一開始吃苦, 做出成績之後,才會有熱情而來。

小手

女兒會走路了。會一小步地慢慢地很謹慎地踏出每個步伐,小眼睛到處東看西看地,無論是什麼都十分好奇地東看西看。一年過去,其實很快;或者是因為很忙,忙著上班、忙著下班接女孩回來。有了孩子之後,當初買的xbox一整年都沒有開機過。電影院再也沒踏進去過。餐廳,如果女兒沒哭弄,可以好好吃上一餐,就會有種,”感謝老天爺,又讓我可以好好吃完一頓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