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母語

動物園

動物園

建議可以一邊聽這首歌看本文。這是一個歌手 王昭華 寫的兒歌,用動物來教台語的八個音調。很可愛,我女兒現在也可以唱這首很可愛的歌。

我也是因為這首歌,才知道我每天用的語言有八個音調。

本來想要好好地寫在部落格上,但還是先寫在這晚點在整理吧。

我一直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是當我的爸媽都和我的女兒說華語的時候,我突然有種莫名而來的可悲感。沒有人再說這個語言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台語變成不再是我日常使用的語言。很多東西的詞,無以名指,你根本不會用台語發音、你也說不出來。

不說台語(或是你的母語),某種程度是種記憶的斷層。我無法想像再過十年、二十年,我爸媽用一種很疏離的語言,和他們的後代疏離。而是誰造成這種疏離感?是政府?是我爸媽?是環境?還是因為大家不講、電視不演、書本沒有、學校沒教?是誰讓這記憶斷層的?是誰讓這一代又一代有鴻溝的?我覺得我好像可以做點什麼,至少,我可以選擇和我女兒也說台語。

女兒的表姐大她約兩周,是台法混血,表姐的爸爸媽媽覺得講母語很重要,所以她僅會說台語和法語。有次閒聊,表姐的媽媽說了一句話,“因為我覺得台語很親切,可以在家人之間講”。是啊,那些你下意識會講台語(母語)的人,都是你最在乎、最重視的人。

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女兒變成局外人、異鄉人,只有他不會說台語(母語)。是我的問題。

小孩的母語 Read More »

人的差異不是天份,是你的努力-讀《恆毅力》

恆毅力這本書是我看完《Peak》的隔天開始看的。雖然這一本的內容豐富一些,而且還有提到更多關於 deliberate practice 的其他面向的東西。譬如文化、譬如教育、譬如要怎麼有動機一直持續下去? 但這一本書的衝擊相對於 Peak,我個人覺得 Peak 更好看也更值得先看。但如果中文版的話,這本有天下文化出版的,最近有在書店做足廣告。作者還會來台灣演講呢!中文名是《恆毅力》,如果有興趣想找來看的話。這裡是看英文版,有些心得或是文章中的翻譯是我自己的詮釋或許和中文版的用詞略有不同。TED 上面,點閱百萬的 演講在此

這裡有一些比 Peak 還要多一些論述:

  1. 要怎麼挑到一個技能,然後一直點開這棵技能樹?
  2. 可以換技能嗎?
  3. 天份一直都沒有提,總是有天才吧,你承認嗎?

提出物競天擇的達爾文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上是這樣寫的:

Darwin’s opinion on the determinants of achievement—that is, his belief that zeal and hard work are ultima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llectual ability.

決定人的差異的不是遺傳、不是天份、不是資質。而是你有多努力。而關於天份,作者認為,或許有吧,有人就是有天份,但那又如何?因為天份如果只有算一次的話,付出的努力會算兩次。

I’ll argue that, as much as talent counts, effort counts twice.

你的努力會算兩次,所以只要你比有天分的人多 0.5 的付出,很快的,你就會追上,甚至超前。

在這本書寫的 Grit ,和《Peak》一書所提的 deliberate practice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那些你一直做、努力做、努力去改進的事情。所以你要找到一個你絕對要做的事情,接著,你就死板板地做。

Grit has two components: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但這裡的 Grit 還多了一個, passion ,熱情。你怎麼去死板板地做一件事?你怎麼能去重複一直做一件事情?

人的差異不是天份,是你的努力-讀《恆毅力》 Read More »

想要成功可以靠運氣嗎?只能靠你的刻意練習!

總算是讀完了。四月的時候,在 freakonomics 上有一期How to Become Great at Just About Anything, 講得非常吸引人是介紹一本書叫《Peak: Secret from new science of expert》,作者是 ANDERS ERICSSON,中文取叫做《刻意練習》,拖了很久沒有讀。上周下決心一口氣讀完。覺得收獲非常的多。如果有繁體中文版的話,十分推薦給大家。Freakonomics,還做了第二期,訪問了一萬個小時理論,outliers 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也是個很有趣的訪問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和想法整理在這裡,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翻得很有趣,因為整本書,最常提到的兩個字就是 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練習。Ericsson 認為,通往宇宙真理的唯一道路、通往大師、成為高手的大師,就只有這四個字, 刻意練習

We named this universal approach “deliberate practice.”

想要成功可以靠運氣嗎?只能靠你的刻意練習! Read More »

從巴黎旅行來看阿德勒與佛洛伊德

流動的饗宴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小品論文。是寫阿德勒和佛洛伊德分別在巴黎期間的故事[1]。除了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出生背景,還有一般生活小事上的不同。也反著回去推估因做人處事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個交錯的時代裡,所呈現出來不同的學說、甚至後來學派的演變也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是由兩個作者所寫。是個有趣的歷史小品文。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原文。在此,我就加一點點的想像力,來說說,巴黎對兩人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 巴黎,當時的大都會。所有的文人、所有的科技、所有學術的重心的大城市。在兩次歐戰之前的巴黎,是個可以產生新想法、可以和更多人聯結、和更多人一同合作的城市。如果沒有來巴黎,就太可惜了。沒有來巴黎,就意味著,你並不想要征服這個世界。對年輕的佛洛伊德來說,即將要結婚的他,寫信告訴未婚妻在唯美的巴黎旅行著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事情。就像一百多年後的我們,巴黎,浪漫之都;是許多人旅行的首選。

佛洛伊德的巴黎

從巴黎旅行來看阿德勒與佛洛伊德 Read More »

面對腦內的喪禮

Headspace 今天騎車上班的途中,聽了一場很精采的 NPR TED Radio hour,今天聽的主題是Headspace 。我覺吸引人,很專心地聽了一整個小時。裡面有五個整理過的,關於心理健康的議題。如果有興趣,可以一聽。不過今天會拿出來講的,是這個人:Andrew Solomen ,前陣子他的書《背離親緣》 有在台灣上市。不過關於這本書又是另一個故事。今天會提到他是想要說一些事情。關於憂鬱症的故事。Andrew 不僅僅是同性戀,而且還有閱讀障礙、還有之前十多年前得過憂鬱症。我很喜歡他在 ted talk 上說自己病發的故事。你不會覺得他好可憐喔,怎麼這樣。他說這些故事也不是為了要讓你覺得他好可憐,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個曾經發作過數次,終於開始願意吃藥、開始做好幾次的心理治療。終於走出來的故事。在裡頭,沒有什麼批判醫學、沒有批判自己的故事。在講台上,他講得很平舖直敘,但就是很吸引人。 我找到了電台中提到他早年的書:the noonday demon,早年有中譯本《正午惡魔》,現已絕版。好想讀讀他的文字。他是怎麼透個文字來描寫這個疾病的。 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刻(Worst moment in our life)

面對腦內的喪禮 Read More »

如何讓自己成為強運的人?

那天和同事聊天,聊到一些工作和成功的關係。他的大意是這樣,我們很努力沒有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也都很努力,那誰會成功呢?只有那前面百分之五的那群人,那群人就是運氣比我們好一點點、再好一點點,累積下來就是前面的人了。這句話,我不知道怎麼反駁,但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我很久。恰好最近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success and luck》 by Robert H. Frank,好幾個朋友們都在討論這本書,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它看完了。 這是個勝者全能的時代

如何讓自己成為強運的人? Read More »

別讓新年計畫害死你

別再訂新年新計畫了 2017 年又要到了耶。生活周遭又開始有許多什麼年曆啊,還有坊間也開始出現各種筆記術,如何做好新年新計畫。還有網路上大家紛紛許願。 好像誰的新年新計畫下的越宏偉高大,來年就會過得越好 ,但實際上是大概都是「頭燒燒,尾冷冷」,大概跨年許一次、除夕在許一次,過元宵節就什麼都忘了。你下定多少次決心要減肥?要戒菸、要讀多少書、要交到男/女朋友、要學一門新的語言、要寫文章。請問,完成了幾項?一年又一年,每一次的沒有完成,你都替自己找藉口,不是工作太忙啊,不然就是這不是我真心想要的、我還有更好的事情要做。 既然是這樣,那幹麼訂新年新計畫?浪費時間、浪費人生。 還不如去廟拜拜許願就好 。 而且每一次的沒有達成,都讓自己心情更加不好、更讓自己沒有信心。那幹麼訂呢?不如就好好過日子,一天過一天,日子也過得相安無事。

別讓新年計畫害死你 Read More »

集中營的醫師告訴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集中營裡的精神科醫師 Viktor Frankl 是當時有進入集中營,並且幸運活著回來的精神科醫師。他在進去之前,就開始構思他的 logotherapy ,意義療法。也是後來存在治療的先行者。在入營的第一天,他的手稿當然被沒收,找也找不回來來了。不過他提到他當天就穿上其他「隊友」的衣服,裡頭剛好有一張書頁,可以讓他速記些什麼。 他把整個過程,寫了這一本小小的書,中文譯名是《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在裡面,生存是唯一要考量的事情。而死亡就在他們的前方,甚至,當生死成為了 機率 ,一切都是由其他人決定。除了自己的身軀,其他的外在都要被遺除,沒有任何的可能性。這樣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只有每天的痛苦。戰爭什麼時候結束?有人會來救你嗎?沒有人知道。他把自身的經驗和觀察,覺得在集中營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集中營的醫師告訴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Read More »

孩子大鬧,是你的問題還是他的?

身為父母的焦慮

我記得我稍大一點的時候,我父親告訴我,當他開始當父親時,他常常會去請教他同事,可能他同事有小孩已經讀得不錯、也教得不錯,總是用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他一些事情。他也會在報紙上,如果看到不錯的文章,總是會剪下來。那時的我還是不父親,無法理解那種焦慮,甚至當時也不覺得是種焦慮,而只是小故事、父子的對話錄而已。如果我的孩子長大,或許有一天,我會告訴他,當初,我也是很焦慮,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另外一個生命的到來。

先處理好你自己

當小野獸們不到一歲時,他們只的吃喝拉撒睡,基本上你和他們說什麼,他們也聽不太懂。他們也只會哭和傻笑來做為對你的回應。那種無力感和挫折感,還有半夜要起來處理小嬰兒喝奶、陪睡不著的小嬰兒玩耍,想著今晚大概又不用睡了。這些無眠無力的夜裡,哪裡來的時間再考慮小孩啊。自己都筋疲力盡,這些書本、這些聖經教科書、醫師們、育兒專家們,都告訴你,愛是永無止盡,你要加油。但誰來關心你啊?

孩子大鬧,是你的問題還是他的? Read More »

從電影 inside out 聊聊完整的人生

尋找完整的自己 去年的電影《Iniside out》(譯腦筋急轉彎),裡頭的小女孩,和自己的五個情緒。去年看完這部電影時,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但怎麼樣也無法說清楚自己的意見,於是就先放了下來。最近又有機會重新省視自己。我在這裡,用些阿德勒和完形治療的觀點,來說說這個電影,還有這電影裡頭,可以有什麼帶著走的。 完整?什麼是完整? 我看了一下 ptt 上大多數人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寫說:我似乎不再那麼討厭我自己的「憂憂」。無論是誰,無論你有什麼樣子的情緒,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一個部分。完整的你,就是如何讓自己可以更完整地去包容無論哪一個部分的你。那都是你。阿德勒會說:一個人是不可以分割的;而完形也強調使情緒得已圓滿。都強調 holism (整體論)。 Riley 的 core memory 有聯接到不同的小島,有朋友島、曲棍球島、誠實島、家庭島、搗蛋島。這些島嶼加起來,就是 Riley 的人格。單看任何一個都不是 Riley,而一個完整的 Riley 就是這些完整的島嶼。

從電影 inside out 聊聊完整的人生 Read Mor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