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

阿德勒小故事

  • 1902年,在報紙上看到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批判文,幫佛洛伊德辯護
  • 早期佛洛伊德的四個小伙伴之一
  • 1911成立個體心理學

貢獻

  1. 社會與醫學
  • 裁縫業健康報告書
  • 醫師之為教育家
  1. 劣勢體質理論
  2. 神經症理論
  3. 個體心理學
  • 社群意識
  1. 心理治療與教育
  • 沒有仔細描述自己的心理治療技巧

核心思想

在«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裡頭,阿德勒就提到了人生三大任務,也可以視為他的核心想法。

  1. 我們都活在地球上
  2. 沒有誰是人類中唯一的存在
  3. 人類是兩性構成

他也提到三大約束:職業、社會、兩性

兒童心理

在阿德勒比較後期的作品裡,大量地會加入他對於兒童教育的想法,他後期的人生,也積極走入學校,來提倡學童教育的重要,在他的想法裡,兒童的經驗,當時所經歷過的事情,我們會給予解讀,而我們會帶著這樣的見解(或對或錯),所以要解決問題,要不就是從兒童期就建立正確的意義,或是長大後,透過重新省視,我們可以重新賦予意義。

所以提到阿德勒,除了時下很流行的勇氣之外,更重要的是會放在幼兒時期的經驗。但阿德勒比較不同的是,沒有特別強調父母的重要,(父母還是很重要),手足,學校的老師對於成長都很重要。

在學阿德勒之前,我一直覺得家庭遠遠大於學校,家庭如果有問題,學校可以給予的幫助也不大對吧?
我們都有這樣的錯覺。但阿德勒說出了學校另外一個功能,我們教育的重點是勇氣, 學校的老師也可以有機會, 給予小孩正確面對社會的態度。

生理缺陷、溺愛和忽視
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如果我們把某些特定的經歷當作未來人生的基礎,那麼或多或少就已經開始誤入歧途

這三個在阿德勒看來,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會容易讓小孩對於環境會有錯誤的解讀。但只要透過幫助,是可以改善的。我們的怎麼看生命、怎麼和社會互動的,還有在職業、在追求愛情的過程等等,都是從我們的早期生命經驗,慢慢地來形成我們如何看待世界。

早期記憶

早期記憶更有其特殊的意義。首先,它們以最本源的狀態和最簡單的表達展現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一是兒童展開他們故事的方式,二是他們能夠想起的最早的事件。

孩子的世界 現實世界
全好全壞 有好有壞
拯救世界的英雄 平凡人生
全有全無 並非二分法

我們可以透過人對於童年時的英雄,可以一窺每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還有對自己的期許。另外一個是,透過回
憶著早期的生命經驗,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並不是他覺得人不會長大,也不是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就最重要,長大的經驗都不會改變人的性格。但阿德勒認為,基本行為模式、基本性格都是兒童期所延續下來的。

從阿德勒的童年,他自身有許多手足。手足對於個體的影響,阿德勒也花很多篇章在陳述。家中排行的順位、手足是否平等,之間的互動。都會影響著每個人。舉例來說,如果不平等,那個體就無法發展出好的社會情感。如果小孩們在新的弟妹出生之前,可以相信自己的地位不會因此而動搖、那麼他就可以渡過危機,不會有負面影響。

我有針對早期回憶有完整的討論

自卑

在阿德勒的想法裡,人一出生都是自卑的,他是這樣定義的,無論是健康還是不健康的小孩,在大人之前,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是脆弱的,也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阿德勒的論點是,我們就是帶著這樣的自卑情緒開始長大的。在他的想法裡,自卑不是不好,自卑是每一個人的起點。他的論述裡,所有的兒童都有天生的自卑感,而他的所做所為,就是要去抵消自己內心世界的自卑感。

自卑不是不好的東西,因為我們天生都帶著這樣的情緒。我們一直想要做的就是要超越它。
自卑情結才是不好的,阿德勒是這樣說的:

當有問題出現時,如果個體無法恰當地適應或應對,並且堅信他們一定沒有辦法解決,這就是自卑情結的表現。

只有在一個人陷入了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了,才會有這樣的情結,因此大人可以做的,就是教導小孩們,如何擺脫自卑,追求卓越。

依阿德勒的看法,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出現行為偏差(也是因為他想要擺脫自卑),因為他在課業/交友或是其他地方無法得到卓越,才從其他的地方開始發展自己的卓越。他認為無論是誰,從小的時候,都是渴望卓越的。

而卓越不是掌聲,也不是因為外在的環境所給予的稱讚。在這裡,阿德勒稱之為勇氣。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無止盡的掌聲和稱讚,因為外面的世界,不會對小孩如此和善;因此,能給予的是勇氣,給他勇氣去對抗,給他勇氣,讓他自己去追尋卓越。

訓練孩子野心沒有什麼幫助。而培養孩子勇敢、堅忍和充滿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預防自卑情節

自卑是每個人天生下來的情緒所在,但自卑情節不是。有這樣的情節在,我們就無法去追求卓越,就會讓自己陷落在某種困頓裡。我們都不想要失敗、不想要被嘲笑;如果有自卑的情節在, 我們就會放棄去嘗試、放棄去和他人產生聯結的能力。

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都會想要和其他人有聯結、但如果我們失去了勇氣怎麼辦?聯結怎麼而來?失去勇氣的人、有自卑情節的人,就不想和社會有聯結。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在阿德勒的觀點裡是這樣的:我們不要用嚴厲、不要用嘲笑,這樣的情緒會讓孩子失去勇氣;相反地,我們要用鼓勵,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自立。如果孩子偏差了,又打又罵又責備,孩子只會加重”自卑情節”。

如此一來,就會失去信心、開始在現實退縮。一個地方沒有得到優越,就會想要從別得地方得到;於是就是有偏差的行為產生。因為在他們的想法裡,這是他們超越自卑的唯一解。

所以,要怎麼做?

阿德勒在書中是這樣寫的:

不主張用過份嚴厲或是過份溫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們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去理解孩子,讓他們能避免犯錯誤,不斷地激勵他們能勇敢面對問題,並將問題解決,這也有助於孩子發展自己的社會情感。懲罰會讓他們覺得反抗有理,是抵抗的好籍口。

如果用罵的,會讓孩子有所傷害,因而沒有勇氣。
如果太溺愛,或是和父母某一方太好,則會讓孩子太過依賴,因而失去獨自面對的勇氣。

追求卓越

阿德勒認為,追求卓越感是每個小孩都會的本能,而父母和老師要做的就是讓這樣的追求是在對的方向就可以了。不是打罵,而是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外在社會的挑戰,而在這樣的過程裡頭,不要因而放棄,或是追求錯誤的”卓越感”。

阿德勒的認為,人的所做所為都和過去有關係。生命中發生的事情都和整個生命背景有所聯繫。但阿德勒不認為,小時候做得不好,長大就無法調整;但這本關於孩子教育的書,著墨較少。

社會情感

前頭有提到,人是社會的動物;而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主因,也是要回應人是社會的動物。回到頭來,好像問題都是來自於和他人互動上;所謂的卓越,不是要讓孩子高高在上;而是要讓孩子可以在脫離嬰幼孩、脫離成人的保護後,可以自己成功地和他人相處、交流。

  • 新環境,我們要訓練孩子可以適應新環境。
  • 大人的不重視,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 是一種測試

阿德勒在書中也提到他對於犯罪者的一些想法。他個人認為,是因為兒童期學到錯誤和他人合作的方式,才會讓他們誤入歧途。他們和一般人一樣,也想要追求卓越,但他們對於卓越的見解是私人/個體感受,而非合作/對他人貢獻。在他的看法裡,生命中所有的問題,都是社會問題。而社會的問題來自於合作,只有成功的合作才可以在社會上活得更好。

他說和母親是第一個合作的嘗試,而第二次的挑戰是有其他小孩的出生,個體會覺得地位不保,所以拒絕合作。
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走向合作。如果工作上遇到了挫折,在阿德勒的想法裡,也是因為社會情感/合作,出了問題,所以解決了社會情感/合作,也就解決了社會問題。

因為孩童想要超越他的父母/手足,他們這樣想超越的想去(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選擇職業。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因個性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給予指導。對優越感的渴望,會隨外在環境而有所改變,要適時給予調整。
孩子會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把自己當成是英雄、雖然是幻想,要正確引導孩子,讓想像可以和現實世界接合

阿德勒說夢

在二十世紀初的三大巨頭裡頭,都對夢有解釋,也非常看重夢。但不同於佛洛伊德的潛意識或是榮格的原型,對阿德勒來說都太高深莫測。他覺得夢僅僅就是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從夢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

如果僅僅將夢看作是瞭解、分析心理活動的手段,那麼我們將和那些認為夢反映了未知的神秘世界或具有超能的人一樣,看不到問題的本質。

從這句話之中可以看出阿德勒對精神分析的想法不同於當時的主流。他的想法比較像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覺得因為你對這個事感到興趣/煩惱,所以一直想著它,晚上才會做夢。但他也同意這些夢有時是象徵或是隱喻的方式來陳述。他也認為可以從夢之中,讀出被強化的情感、讀出做夢者的問題如何形成。夢中的社會感、權力會被強化,也可以看出做夢者和現實世界的關係。

阿德勒和佛洛伊德的比較表

關於他們兩位大師的比較,我有一篇分析兩位在巴黎旅行時的差異就可以看出來

佛洛伊德 阿德勒
猶太人 也是
維也納人 也是
多14歲 比較年輕
沒有參加戰爭 44歲時,一戰的軍醫官
體弱多病
英俊瀟灑 不特別英俊
住在高級住宅區,有數個僕人 中產階級公寓,有一僕人
大學的頭銜 被拒絕賦予
學術演講,有同好 多是對學校老師上課,非正式的咖啡館會議
德文散文高手、作家 普通、散漫的形式發表作品
深奧心理學 推廣理性、常識性、立即可用上

阿德勒的12組關鍵字

創造力

我們遇到的每個生命風格都是一個特別的藝術成就,它顯示了個體的個人印記

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用它才是重點。重要的因素是:態度、勇氣、努力克服困難的意願

共融感(共同體感覺)(feeling of community)

真正的幸福無法跟給予的感覺分開,因此比起努力追求卓越卻孤立的人,一個社會人更接近幸福

生命風格

獨特個體在想法、感覺、意願和行動都有其單一目的性。
生命風格就像是藝術創作。
個體如果沒有獲得洞察, 再多的痛苦經驗也無法改變其生命風格。

虛構的終極目標

虛構的終極目標常常代表早期對於不足感的恐懼所想像出來的補償

追求圓滿

孩子的內心世界會朝向一個目標成長,允許他在其中感覺寧靜、滿足、穩定和優越;簡而言之就是開展。孩子的每個表現都指向那個方向。

私人邏輯

人們學習以他們的私人邏輯去思考,並且會說:「我跟別人不一樣」。但是他們所指的不同,是在正當化他們的藉口。他們創造了自己的公式去生活,用藉口過日子。

勇氣和鼓勵

如果一個男人帶著絲毫不減的勇氣生活,他絕不會迴避工作、友誼或愛情的問題。當然,他會犯錯,我們每個人都在錯誤中學習,但是他的錯誤會很小,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勇氣最高的表現之一就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冒著承受失敗風險和錯誤的結果的勇氣。

童年原型

早期的童年原型逐漸形成生命風格,它因為會處於不足的情況而努力進取,並且追求發展。

不被了解的潛意識

潛意識是我們無法覺察清楚的概念,並不是隱藏在心靈深處,而是我們還沒完全了解。
面對困難時,我們的想法和感覺便成為意識,而當我們人格需要它時,就會回到潛意識。

解決問題的夢

根據個體的生命風格,夢試圖解決問題,但它們不能用常識來解釋。在夢中,我們試圖欺騙自己。這可能反映他的生命風格、或現實生活中某些事情困擾著他。

早期回憶

記憶選擇的目的性。早年回憶有許多是想像出來的。早年回憶揭露了個人活動、勇氣、和社群感程度的指標。

參考書目

  1. 發現無意識: 動力精神醫學的歷史與演進 遠流 2002
  2. Understanding Human Natrue
  3.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4.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5. 從個體到群體: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入門

在〈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阿德勒的12組關鍵詞 – 析心事務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